台下的搖滾攝影
二○○一年我來到北京,自此混跡於內地(特別是北京)地下音樂圈。但我最早開始為內地搖滾攝影是在一九九八年左右,樂評人好友張曉舟在廣州開了酒吧,於是我常常跑去拍一些小樂隊的演出。
我很喜歡即興的、正在進行的東西,所以在演出現場拍照時喜歡抓拍,難度越高的越覺得刺激。有一次在麗江的雪山音樂節,台下有一個納西族老人跟一個小朋克(Punk)在跳舞,我蹲在地上很低地繞着他們拍,當他們雙腳離地,感覺就要飛起來的時候我才抓拍了一張。照片的名字就用了“舌頭”樂隊的一首歌名《媽媽,一起飛吧》——那個老人已經六、七十歲了,他沒有反感小朋克,小朋克也沒有把他當作是什麼老一代的、要反對的人,這張照片很能反映我理想中音樂節的樣子,就是那種節日的感覺。
所以相對台上的演出,我還是喜歡拍台下。因為台上的再怎麼拍,也感覺是標準像。即使拍台上,我也喜歡用廣角鏡頭,把台下的觀眾都拉進來;我特別反感用長焦,那會離舞台很遠,你就沒辦法感受樂手身上散發出來的熱氣、汗水。我很喜歡挨到樂手身邊去拍,我能感覺到他的快樂、他的呼吸,就像我在跟他跳舞一樣。我還喜歡單手拿小相機拍攝,那樣我可以騰出一隻手來喝酒了,被你拍的人也不會覺得你侵犯了他。
攝影總是有喜有悲的,你可能錯過了什麼,但同時你又會得到什麼。像二○○三年迷笛音樂節,我去的時候正發着燒,眼鏡也打破了,我不能對焦,但就是這麼暈着拍出來的效果卻特別好。當然,照片不能記錄當時的氣味、音樂。如何才能把音樂聽感轉化為視覺形象是最難的,所以在傳達一些特別微妙的東西時,還是要靠詩意的營造。
內地搖滾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氣質,我的攝影作品中體現的是他們的鬆散、自由,我特別喜歡即興音樂,就是因為我認為音樂應該是一種行動,一種過程,而不是成品。我寧願去現場聽音樂後與樂手的閒聊,以及他們相互間在台下的閒談,這也構成了音樂的一部分。我拍照也喜歡拍他們在台下的時候,或者演出以後,我們一起去吃羊肉串時拍一張。
拍攝這些照片時,我曾會心一笑,覺得有這些搖滾的人存在,這裡還有希望。
廖偉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