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立法會選舉彰顯愛國者治理主調
九月十二日,澳門第七屆立法會投票選舉完成,順利選出十四名直選議員和十二名間接選舉議員,還有七名議員即將由特首依法委任。澳門立法會此次選舉依法、和平、有序完成,“愛國者治澳”原則得到民主過程的驗證,是澳門“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關鍵政治基礎。
依法DQ “亂澳者”
從制度層面看,澳門立法會此次選舉最大的亮色就是“愛國者治澳”。需要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其一,嚴把資格審查關,依法取消“亂澳者”參選資格;其二,引導正面政策與能力競爭,避免“過度政治化”與內耗,塑造“賢能愛國者”政治導向。衡量一項選舉制度是否民主與合理,要看制度是否設定維護整體利益的法律邊界,是否有助於選舉出真正思考和引領整個社會進步的賢能管治團隊。民主過程不能只重形式,忽視實質,從而造成民主的劣質化和民粹化。香港在這方面有過沉痛教訓(如二○一九年底的“黑暴區議會”選舉),其他一些國家或地區在民主轉型時也有過挫折,澳門的民主發展顯然從中吸取教訓,作有效的制度性預防。
澳門選舉制度在設定“安全邊界”時有較好的制度基礎和執行機制:一方面,澳門二○○九年通過本地“廿三條立法”,建立國家安全法律制度,對反中亂澳勢力構成嚴正的法律防衛,有效限制和排除本土極端勢力和外部干預勢力的勾結;另一方面,對於萌芽中的“反中亂澳勢力”及其顛覆選舉奪權的行為,通過選舉管理制度中的“資格審查”嚴格把關。
澳門正處於粵港澳大灣區深化建設和後疫情經濟重振發展的關鍵期。因此,依法把好選舉的“資格審查關”就顯得非常關鍵。澳門選舉管理委員會根據事實和法律取消若干“亂澳者”參選資格,澳門終審法院隨後又以權威和詳盡的判決從法理和法律解釋上依法維護取消資格的決定,闡明“愛國者治澳”的規範邊界。某些“青年反對派”身上有多重“光環”:外部勢力(包括“台獨”勢力)長期培植和包裝;作為青年反對派的“機巧”言論和在青年群體中的吸引力;對澳門管治和社會民生某些不足的放大批評;以及作為“民主反對派”的道德人設等。這些“光環”元素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與煽動力,正是扎實的事實證據和嚴密的法律解釋讓澳門社會充分理解和接受取消其資格的正當性與合理性。
“愛國者”正向競爭
與取消“亂澳者”參選資格相應的是,此次選舉引導“賢能愛國者”的正向競爭,努力打造堪當本地管治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重任的新型治理團隊。“愛國者治澳”不是“清一色”,需要適度多元競爭,但競爭主題只能是愛國愛澳,競爭目的也只能是服務澳門、服務國家及解決澳門社會真實存在的問題,而不是挑動族群對立,撕裂社會團結,甚至煽動對“一國兩制”及國家體制的仇視。因此,選舉競爭就需要在法律保障下,在真正的“愛國者”之間理性、有序、高質量展開。對普通選民而言,最關心的不是煽動性或顛覆性言論與行動,而是候選人是否真心實意為澳謀發展,為民眾謀福利。此次立法會選舉在依法摒除“亂澳者”干擾之後,競爭的主題和節奏基本指向“愛國愛澳”、服務社會,候選人向民眾展示的不再是根本立場之爭或過度政治化的煽動性“作秀”,而是實實在在的政策路線和政治能力。這樣的民主選舉才是健康和建設性,才是澳門高度自治所需,更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所需。
澳前景定會更光明
近期公佈的“橫琴方案”開闢澳門“一國兩制”發展的新境界和經濟適度多元轉型的戰略空間,並使澳門制度和澳門法律有更大用武之地,但澳門所有參與及其預期成效都取決於“愛國者治澳”的社會政治基礎是否牢固,以及“賢能愛國者”管治隊伍是否忠誠有為,立法會選舉讓人們看到更高希望,凝聚更大信心。在憲法與澳門基本法保障下,在“愛國者治澳”的深化鞏固下,在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持續進展下,澳門特色“一國兩制”及其負載的行穩致遠、探索創新的前景一定會更加光明。(文中小題為編者所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澳門濠江法律學社副理事長
田飛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