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樓
第一次讀杜甫的“搖落深知宋玉悲”,對這個悲字的認識太膚淺,原因是未經過“搖落”。奇怪的是,在人生道上跌跌宕宕,卻未有過“搖落”的感覺,反倒近幾年來,生活環境好了不少,這種“搖落”的感覺卻萌生起來。要是從前的愁是“愛上層樓”而來,現在已到了“聽雨客舟中”的年紀,應該很多事也看通透了,就是不明白為何還會有“悲從中來,不可斷絕”的愁緒。
有說“人生識字憂患始”,還是做一個愚民生活得輕鬆點,但知識、文化、良知這些東西一旦汲取,便直入血液,滲透到身體每一個細胞之中。當你懂得甚麼叫“欲罷不能”,那已是“悔之已晚”了,要“愚不可及”,卻沒有甯武子那種涵養,於是內心才有那種煎熬不安的灼痛感。不想屈服,無力反抗,只有躺平的這種沉鬰,或許子美最懂。
“花近高樓傷客心”,到底為何在美好環境下感到傷心?原因是此身是“客”也。到此,難道還不明白“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的悲哀?後主的悲哀是一種失去故鄉的悲哀,《人間詞話》謂“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因為後主詞中流露出真實的情感,是通過自身的苦難而表現出對人世痛苦的憐憫及同情,子美與後主的悲哀是相同的。
大抵不可斷絕的悲哀,都是因為思念故鄉而來。柳永說“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但原來即使故鄉就在你腳下,你仍然會罹患思鄉病。思鄉不一定是空間的問題,“去年今夜此門中”就是這一感悟的體現。今天的登樓之思,就是來於這種思鄉之感,先不說是否“萬方多難此登臨”,但卻一定是感念於“北極朝廷終不改”,卻終究還是給改了的悲催。與宋玉、子美、後主、耆卿同悲一道,還真應了“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這句話。
王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