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福 · 得失 · 爭讓
曾經有過甚麼“祈福黨”的出現,不外利用人們求福的美好願望進行詐騙。祈福、求財,都是一樣心理,同樣也不乏騙財的黨羽,不但謀財,更是害命,尤以近日為甚。
陳繼儒在《小窗幽記 · 靈》篇中說:“過分求福,適以速禍;安分遠禍,將自得福。”這兩句話飽含哲理,“福、祿、壽”三字,只宜用“莫強求”三字相應。
《老子》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這是說:政治寬厚,人民就淳樸;政治嚴苛,人民就狡黠。老子繼續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老子是說:災禍啊,幸福倚傍在它裏面;幸福,則必然災禍藏伏在它裏面。誰能探知箇中的究竟?其實沒有一個固定的準則;正的忽而轉為邪,善的又忽而轉為惡。人們長期被這問題迷惑。
《淮南子 · 人間》:“夫禍之來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非神聖人,莫之能分。”是的,禍福、利害,不過一線之差,一般人很難把握是福是禍,利與害,很難把它的聯繫分開,往往自以為是,舉而用之,而陷溺於難。
講過禍福,接下去陳繼儒說:“倚勢而凌人者,勢敗而人凌;恃財而侮人者,財散而人侮,循環之道。我爭者,人必爭,雖力爭之,未必得;我讓者,人必讓,雖極力讓之,未必失。”看來似乎與禍福無關,其實是一理。倚勢、恃財,某些人眼中勢與財是福。非也!因為有循環之道,當勢敗、財散之時,就從侮人而變為人侮;勢敗之時,便由凌人而變為人凌。這種變化,從語言文字看,其變化不大,而實際上是天壤之別。由此而體會到“爭”與“讓”的問題:力爭,未必得;力讓,未必失。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