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聲音多元 監督政府如一
第七屆澳門特區立法會選舉昨日順利完成投票。這是全面實行“愛國者治澳”機制之後的首次選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
在落實“愛國者治澳”原則下,新當選的十四位直選議員、十二位間選議員,以及行政長官委任的七位議員,意味着新一屆立法會將全部由建制派組成。過去部分人出於認識偏差,認為愛國者、建制派都是為政府保駕護航,缺乏對政府監督;甚至有人擔心加了愛國者這層身份後,會對議員履職帶來掣肘,要麼是自抬身價,不想作為;要麼是患得患失,不敢作為。
愛國愛澳,天經地義。何況“一國兩制”之下,“愛國者”身份是基於“一國”的根本前提而確立。立法議員與愛國者身份疊加順理成章,職能沒有發生任何法理性改變。
特區立法會具有立法和監督兩大職能。一直以來,公眾更看重立法議員的監督職能,也就是為民請命,仗義執言。但監督和批評政府,絕非某些人的專利,從過往看,建制派沒有譁眾取寵為反而反,煽動民粹升級矛盾,而是透過與行政良性互動,促成改進政策、修訂提案;有時“火力全開”,抨擊“離地”施政、庸官懶政絕不留情。
在落實“愛國者治澳”原則下,議事殿堂結構趨合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立法議員批評和監督政府的職能一如既往,且肩負更大的責任和義務,這不單是代議士政治生命之所繫,也是政府接受監督批評維持良性運作之所需。這就要求:一是在堅守底線前提下,保障批評和監督的自由;二是充分發揚民主,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在完善香港選舉制度上,中央多次強調“愛國者治港”,不是要在香港的社會政治生活中搞“清一色”,在立法會仍可以聽到不同聲音,包括批評政府的聲音。這對澳門同樣適用。
“愛國者治澳”一員並非特殊身份或榮譽,更不是標籤,而是應該有新的標準和要求,起碼在居民的觀感上,不能是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唯唯諾諾的好好先生,碌碌無為的甩手先生,更不能成為“忠誠的木偶”,至少要在其位謀其政,有所作為,展新氣象。從更高層面來考量,基於國家概念,治澳者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和更深的情懷,參與到維護“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管治中。
真正的愛國者,必須勇擔當、敢碰硬、善作為,逢山能開路、遇水能架橋。建言獻策,積極支持政府依法施政,推行改革,破解難題,提高管治水平;必須維護澳門社會和諧穩定,有事多商量,善意處理各種矛盾,堅決防範和反對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想民所想,急民所急,關切住房、醫療、交通、貧富懸殊等問題,與政府同心協力,真正解決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做澳門美好家園的忠誠建設者。
新一屆立法議員,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