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齊參與 方案事可成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出爐,描繪了琴澳發展藍圖,為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指明路向。澳門由參與者變為執行者,如特首所言,極具挑戰,尤其是涉及不同制度融合,沒有先例可循,只能摸着石頭過河,邊行邊探索。方案出台後,要達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除了兩地政府層面,各界投身獻力亦必不可少。
琴澳僅一水一橋之隔,澳企、澳人將橫琴視為融入灣區的第一站。惟過去由於政策未有突破,配套設施等未完善,成效未如理想。澳企進琴往往因為法律稅制差異、跨境資金流動仍受限制等,僅將橫琴視為一個辦公地,工作、生活重心依然放在澳門。亦有企業將業務延伸至橫琴,儘管島內高樓林立,但人流稀疏,人氣淡薄,生意不見起色,以橫琴為跳板拓展內地市場,知易行難。就業方面,相對於灣區其他地方,橫琴的就業選擇不算多元;再者,薪酬水平與澳仍有距離,工薪一族權衡後,不少人還是選擇留澳。種種落差是琴澳難以深入融合的痛點。
深合區方案出台,明確訂下經濟多元目標,決心解決澳門深層次問題。特首希望引進實業,且不希望將廠家只是將業務“搬遷”到橫琴,而是發展企業“增量”的部分。致力發展四大目標產業,為企業、青年提供更多的選擇。方案提出在專業、就業、創業、生活等領域,營造趨同澳門宜居宜業環境,相信有助增加澳企、澳人到橫琴創業就業的信心,但最終都要居民“用腳投票”,能否創造讓居民放心遊走兩地就業、創業、生活的環境。澳門中小企恐轉戰橫琴有心無力,想融合卻不知從何入手。
如今社會各界積極解讀方案,出謀獻策,惟普羅大眾及中小微企,怎樣更好地參與深合區建設發展?需要政府更多引導,不同領域鼓勵參與、容許嘗試和試錯。毋庸諱言,深合區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保證獲利得益,必有得有失。但不行出第一步,恐怕多元落腳無處,被邊緣化越陷越深。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