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9月11日
第C09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櫻花樹下)山外的光

山外的光

“會寫詩的孩子,不會去砸玻璃。”

這是“是光四季詩歌”機構的宣傳口號,在校園詩歌課來到漭水中學前,有很多不服管教的孩子會跑去砸爛校長辦公室的玻璃,藉此宣洩憤怒的情緒。當他們學會用詩歌來抒發感受,砸玻璃的現象減少了,學生不再借病逃學,甚至會主動舉手朗讀自己的作品。縱使詩歌無法改變留守兒童的命運,但有些東西正在慢慢地發生變化。

起初對於這個團體的認識,大多是來自媒體的報道和公眾號的文章。有次無意中看到央視網出品的紀錄片《人生第一次》,它是聚焦不同人群在人生重要節點的“第一次”,其中第三集《長大》就來到雲南的漭水鎮,向觀眾展示了這群孩子第一次寫詩的故事。十二歲的小鎖性格內向,他最好的朋友就是家裡的黃牛。開學第一周,老師帶着他們到戶外採風,但最後小鎖也沒有在草原上寫出自己的第一首詩,直到他回家領着小牛出門,坐在山坡上,看着眼前熟悉的景象,然後拿起筆:“閉上眼睛的時候/我看到了綠色的風/它撫綠了山林樹木/燙金了我的小牛/親吻了家裡的白牆/染黃了阿爹的苞穀/但我不會把風變色的秘密/告訴你”。

去年“是光”把一百二十首手抄詩集結成書——《大山裡的小詩人》,全部作品出自八至十四歲的鄉村兒童,這些孩子習慣了獨自生活,長久以來缺乏父母關愛,身邊只有大山、小路和雲朵相伴。在他們眼中,詩歌像垃圾桶,也像一座橋樑,載着他們到達看不見的遠方。

這群孩子沒有優渥的成長環境,但是他們的內心世界比宇宙更大,能夠在困頓的生活裡發現美好的萬物。而教育的功能,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即使我們未能加入“是光”志願者行列,也可以透過捐助來支持更多鄉村兒童在詩歌裡表達自己,為他們的“光”提供原料。

(孩子的詩是光 · 下)

櫻 花

2021-09-11 櫻 花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43522.html 1 (櫻花樹下)山外的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