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去中國化”將自食苦果
近日,澳大利亞對華強硬的態度有增無減,在外交安全方面指責“中國威脅比‘九·一一’更大”,在經貿方面推出所謂“中國+”國際市場多元化策略,敦促澳大利亞的企業要“遠離中國”……可見,澳大利亞當局在反華道路上越走越遠,無意改善兩國關係。
所謂“中國+”就是“中國-”,這實際上是以一個非常具有欺騙性的名稱,來推銷對華“脫鈎”,鼓動澳各行業嘗試擺脫依賴中國的現狀,轉而鼓勵進入美國和日本市場。
日前,澳大利亞國庫部長弗萊登伯格將澳今年第二季度貿易資料當作“炫耀”資本,稱澳對華出口額在二○二一年上半年下降約五十四億澳元,同期澳對其他市場的出口額卻增長了四十四億澳元,部分抵銷了對華出口的損失。由此得出結論:澳大利亞經濟具有相當的韌性,中國的“經濟脅迫”對澳經濟整體造成的衝擊“相對輕微”。
然而,數據卻對其狠狠打臉:澳上周出爐的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長率降至百分之○點七,這還是本輪疫情中,悉尼和墨爾本“封城”前的資料,接下來的情況肯定會更糟;出口乏力,尤其是對華出口的大幅減少,被認為是澳經濟形勢惡化的主要原因。
除了疫情影響,另一個風險來自鐵礦石價格近期的暴跌。經過一年的價格暴漲,澳大利亞對華出口額最大的鐵礦石產品價格,已從五月份的峰值下跌約百分之四十。西太平洋銀行八月更下調了澳大利亞今年GDP的增長預期。澳阿德萊德大學國際貿易研究院近日一項新研究發現,中澳之間緊張關係導致的貿易影響被嚴重低估,很有可能會對澳大利亞經濟造成二百三十億澳元的衝擊……試問澳經濟整體所受衝擊如何“相對輕微”了?
澳大利亞想依靠美日等盟友重振經濟,誰知,其市場卻被盟友搶去。根據中國海關資料顯示,今年五月以來,美國已超越澳大利亞,成為向中國月出口冷凍牛肉最多的國家。隨着澳大利亞相關商品對華出口減少,美國酒類和木材等商品的對華出口卻大幅增加,搶佔澳大利亞在華市場份額。顯然,澳大利亞一些所謂盟友對其構成的是競爭關係,而不是合作關係,看到這些消息,澳政府該哭還是笑呢?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澳大利亞經歷的數十年經濟繁榮,得益於自由貿易、全球化和中國的崛起。如今,世界越來越多國家將中國視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面對這種情況,重要的不是尋找中國市場的替代品,而是尋求在這一龐大市場立足的方法。“去中國化”的方案旣不明智,亦不可行,莫里森政府勢將澳大利亞經濟帶入戰略死胡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七日表示,當前中澳關係的困難局面完全是澳方一手造成的。澳方要正視兩國關係受挫的癥結,多做有利於增進兩國互信、促進務實合作的事,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