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自然與部族的關係
——談《聽見歌再唱》
六年前的《五個小孩的校長》,叫好叫座;相似故事走到台灣,究竟拍成怎樣?《聽見歌再唱》平實真摯,不僅是勵志故事,更致敬台灣原住民文化。
《聽見歌在唱》不是《五個小孩的校長》的台灣版,而是源於導演楊智麟在十多年前拍攝台灣布農族兒童合唱團從五音不全到贏盡全台獎項過程的紀錄片《唱歌吧》,本片正是將之化成劇情片,拍得有心有力有誠意。
布農族住於台灣南投縣,人口不多,學生上課要步行個多小時;馬志翔飾演的體育教師,在片中一開始騎着單車逐戶拍門叫學生上課的前奏,皆是外人不了解的苦況。劇情主要是學校將被解散,唯有參加音樂比賽奪獎才有機會逃過一劫,於是請來代音樂課老師陳嘉樺教導,體育老師充當指揮。
典型的勵志戲是苦練下奪獎,本片卻走寫實路線,描繪山區小孩不懂五線譜、因工作無時間練歌、體育老師的內心恐懼及與音樂老師的教授矛盾,多角度輻射至不同人物與不同層面,超越了苦練成功與否的問題,而是鑽入尋常生活;到了比賽,失敗是注定的,但校長一句“掌聲讓小孩展露真笑容”,點出全片主題。
比賽後才是戲肉。第二次比賽,再不是爭輸贏,而是展示布農族文化,一場“食飛鼠腸”的聯誼戲、一次用歌聲求平安、一首原住民歌曲,尊重少數民族文化、指出音樂本質。全片實際叫人真誠對待音樂與文化,不必為了世俗而投其所好,主題因而提升至文化層次,比《五個小孩的校長》更難能可貴。
全片拍得真純真摯,不炮製催淚情節,也壓制大起大落的戲劇性,導演楊智麟注重山區環境與人物的純樸感,一切講求生活,食、住、學、做等都拍得簡單自然,人物生活雖單調貧窮但不怨天尤人,強調部落文化與天地相通,歌聲原本就是表達自然,傳統部落歌曲更是自然之聲。
從歌曲到文化、從世俗到音樂,《聽見歌再唱》還原音樂內涵,歌頌自然與部族的關係。
lhaio@yahoo.com.hk
小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