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教育部門的“試驗田”
日本的教育公平度,居世界前列。據二○一五年PISA國際學生評估計劃報告,日本學生在考試中的表現,只有百分之九由家庭、社會經濟背景造成,而經合組織這方面的平均值是百分之十七。
日本人對私校並不趨之若鶩,皆因政府投放大量資源到公立教育系統中,每五年輪換一次:名師與劣師(如果有的話)都不會總是惠及或禍及同一社區的子弟。日本公立教育最讓人感動的是,學校承擔了絕大部分的教育責任。
內地由二○一○年起便提出教師輪崗制。但最近的數據顯示,這比例似乎只有百分之十至二十,校長輪換是常態了,教師輪換並未認真落實。“閱讀 · 關懷”計劃曾經收到貴州一個偏遠的少數民族區農村小學(也許是非完整小學的教學點),詢問有沒有有聲書。原來當地老師講土話居多,無法以正規漢語教學。我們寄了一些有聲書樣本給他們,但知道幫助不大。他們需要的,其實是換老師。但這關乎飯碗問題,不好胡亂建議。
如今看來,教師輪換及有針對性的在職培訓,應該可以解決問題。中國國務院今年四月發表《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宣佈中國千年來首次消滅絕對貧困,提前十年完成《聯合國二○三○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消滅貧窮目標,八年內把接近一億人口全部脫貧。
消滅絕對貧窮後,下一個目標是“共同富裕”。如何在“殺富濟貧”手段外達至社會共富,最好最快見效的方法,莫過於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經費投入和人員交流及培訓。
過去幾年,政府給經費一些合資格的校長承辦基礎教育,是內地教育部門的“試驗田”。我有一位貴州高中資助生高考失敗,重讀一年再考,由公立學校轉到民辦學校,結果他說老師教得更好。重讀一年,終於考上了航天學系。
(內地教育範式轉移帶來的思考·二)
沈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