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缺之全
《媽媽的神奇小子》票房大捷,此片講述殘奧金牌跑手的熱血勵志故事,電影不乏反映傷健運動員悲歌的鏡頭,令人心酸。主人翁蘇樺偉因出生時黃疸病上腦,導致終身弱聽和四肢痙攣,但憑藉堅毅意志,在媽媽、教練、親友的鼓勵下,克服先天障礙,在奧運賽場上為港隊爭光,更為殘障人士爭光。
除了體壇的蘇樺偉,內地文壇也有一位已故殘疾作家史鐵生,以生命詮釋“命運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其因病雙腿癱瘓,未及享受美好的青春韶華,便被告知餘生只能在輪椅上度過。就在他逐漸接受現實、接納殘缺之際,被命運再次捉弄,他患上尿毒症要靠透析度日,死亡的陰霾如影隨形,對經濟窘迫的家庭而言更是百上加斤。但是史鐵生的媽媽沒有放棄,史鐵生的妻子也沒有放棄,病痛的折磨鑄造他更強韌的生的意志,最終寫下一篇又一篇靈性與詩性並存、文學與哲學兼備的不朽大作。《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均是代表作,生與死的意義被反覆叩問,雖有幾分壓抑與消沉,然語言簡潔質樸,深刻而不賣弄,每每讀來總有新的體悟。
身體殘缺是身不由己的遺憾,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對形殘而德全早有高論,保全本質,內心的豐滿終能超越形軀的不完美。怕只怕並非外在殘缺,而是內心殘缺——自卑情緒人皆有之,只是程度不同。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認為適當的自卑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但若徒傷自卑而不直面癥結所在,久則致自卑情結,逐漸演變成心理病態,對社會儼然潛在危害,多少社會慘案,便出於心理殘缺。
《金閣寺》裡的主角和尚因結巴從小自卑怯懦,性格扭曲,歎於金閣寺之美卻又無法承受,便以焚寺之舉以圖將這種美永存於幻想之中。沒有了金閣寺的美,自然顯現不出自身殘缺的醜。還有早前被刑拘的內地男星,也是對全體父母、教育者的一個警示:幼時的情感與心理缺失,導致長期自卑、內心軟弱,長大後面對鎂光燈下鋪天蓋地的歡呼與鮮花、背後的資本日益助長無限膨脹的慾望,作倀為惡,最終迷失其中、身陷囹圄。
人生結局淪落至此,足見內心的殘缺比形軀的殘缺更可悲。
德有所長,形有所忘,還有許多超越身體障礙、成就卓越的偉大人物:漸凍人物理學家霍金、雙耳失聰的音樂家貝多芬、失明女作家海倫凱勒,還有患上小兒麻痹下肢癱瘓的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等,他們或帶領世界超越時間與空間,駛向渺渺宇宙、或讓世人領教音符旋律之美、或以文字書寫生命照亮內心的幽暗、或帶領國民走過蕭條困境。他們的奮鬥故事,每一個都讓人肅然起敬,身體雖有缺陷,卻未必不如健全的人活得通透,以至受到萬世景仰。
尼采曾說,只有經歷過地獄磨難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苦難路上,他們都是可敬的開闢者,形軀的不健全雖予他們苦痛,精神卻在磨煉中淬煉昇華,最終擁抱殘缺,將人生烘焙成一盞濃苦的清茶。
蘇九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