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不足 睇病有排等
施家倫再促全民醫保
【本報消息】特區政府一直高度關注本澳醫療體系發展,今年更是將醫療投入增至一百二十億元;同時,推進離島醫療綜合體、公共衛生專科大樓等醫療設施建設,並深化醫療合作,推出珠海醫保,擴大本澳醫療保障範圍。
然而,由於人口老化,不少疾病有趨向年輕化、長期化蔓延,“夾心階層”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大,加上疾病轉向專科治療發展。議員施家倫表示,現時政府購買服務的分流有限,即使不斷增加人手、服務和設施,行政效率還是低,專科醫療不足已難以滿足居民的需求,許多居民看病“有排等”。
他認為,透過優化公共行政程序,可以提升醫療保障福利和即時回應居民的醫療服務訴求,對完善社會制度有着重要意義。
照胃鏡排期半年
施家倫表示,在幾次和居民深入洽談過程中,有居民反映,即使做普通檢查,從預約、檢查再到得結果,往往需時過長,容易加大患重病風險。更有居民直言,在排期照胃鏡,要等超過半年,直言約到了病情都加重了。不少居民難以承擔輪候時間長、醫療訴求不及時、高昂的醫療費用,只能選擇長期等待或赴外就醫,實屬無奈的選擇。
他認為,從患病年齡、疾病多元變化發展看,全民醫療保障將會是未來醫療保障體系發展的重要制度。現時,本澳醫療已向周邊區域發展,說明全民醫療保障不僅是澳門,亦是灣區城市以及國家的醫療改革目標,本澳有充足的資源,走出全民醫療保障體系第一步,補足醫療制度,以構建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
近年來,澳門設施、基礎醫療服務不斷優化,然而,專科服務欠缺,醫生、器材不足,看一個普通病就花費不小,不少居民由小病忍至大病。但病是拖不起的,實現全民得到醫療服務,是社會發展目標,全民醫療服務與其他醫療制度是互補關係,並非“零和遊戲”。
施家倫建議當局利用現有資源與擴展空間,考慮在現行制度上,給予中間年齡層更多選擇權及高質素服務,逐步過渡為全民醫保,讓社會資源能真正用於社會。
推智慧醫療發展
此外,施家倫認為,優化公共行政改革是改善本澳醫療效率的重要方式,亦是未來發展方向。現時,本澳有重大疾病送外就醫機制,但轉介手續繁複,電子政務在醫療服務上發展緩慢,基本的就診手續仍是傳統模式。
隨着珠海醫保逐步推廣,區域合作已成為彌補醫療體系不足的方式,建議政府透過區域合作,與鄰近地區的醫院協調合作,建立線上線下的聯絡機制,推進智慧醫療發展,以提升醫療行政效率,及時回應居民醫療服務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