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支丹悲歌(十一)
島原之亂
一批日本天主教徒被帶到官員前,差役把一塊刻有聖母或耶穌的鐵板放在教徒前,命令踩踏這塊神聖的聖像上,這儀式被作“踏繪”,是江戶時代用作測試天主教徒的儀式。若受審者不願意踐踏聖像,則被視作天主教徒被捕受刑。
面對殘酷的迫害,不少天主教徒只能把信仰藏起來,躲在室內最隱匿的角落禱告。他們把佛教的觀音菩薩像當作天主教的聖母祈禱和禮拜,而這類觀音像被稱作“瑪利亞觀音”。教徒們祈禱的念珠,也是把細小的十字架綁在長長的佛珠末端。這些教徒們用盡一切的方法就是遮人耳目,避開所有幕府的追查,把自己的信仰保留下來。
然而,日本教徒們的苦難並不限於宗教上,他們的生活上同樣過得非常痛苦。由於江戶幕府把葡萄牙商船限制在長崎和平戶貿易,使原先依靠南蠻貿易的九州大名的財源大幅減少,於是轉向領地內的百姓加徵稅收,加上九州的島原和天草地區發生天災,令農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在一六三七年,一名農民因交不起稅金,妻人被官員追走,結果引發九州天主教徒的動亂。他們推舉十六歲的少年天草四郎為首領,各地的教徒和忍無可忍的民眾紛紛加入起義軍,並且佔領荒廢的城堡——原城為據點。儘管江戶幕府數次出兵鎮壓,但都無能成功,於是包圍原城,並且命令荷蘭東印度公司炮轟(註一)。
被圍困在城內的起義軍飽受飢餓和炮火的折磨,傷亡慘重,最終幕府軍在一六三八年四月攻入原城,“島原之亂”被鎮壓。雖然幕府事後對施行惡政的大名問罪,但他們認為叛亂是受到天主教和傳教士影響,在一六三九年下令徹底中止與葡萄牙人的貿易。儘管澳門議事會在翌年(一六四〇年)派出使團到長崎,希望日本重開貿易,但幕府不單沒有同意,甚至把使團人員處死。
自此之後,澳門與日本的南蠻貿易宣佈中斷。一批逃難日本的教徒躲藏在澳門聖保祿神學院背後生活,無法再返回日本。日本天主教似乎結束。
註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一六二七年因出使日本失敗後,公司為了維持與日本的關係,於是轉為以幕府將軍的臣屬自居,不但每年派員到江戶參勤,也要履行將軍交代的任務,如一六三八年炮轟原城的天主教起義軍。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勞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