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項目人才促聯生發展
政府提出路環“聯生工業邨規劃調整研究”,零碎資料顯示,主要提升土地容積率,初步規劃放寬建築物高度,連天台也要求三成以上面積設置太陽能發電設備或作綠化。政府推出這樣的規劃方案,不問而知,聯生工業邨的未來,不單擴大進駐項目,同時目標不再是發展一般的工業,而是冀引入高科技和低污染的高產值產業。
回顧聯生工業邨,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規劃,首批工廠於一九九六年進駐,比較零散地發展,至目前產業包括紡織、製衣、製藥、捲煙、中醫藥、洗滌廠、再生塑膠廠、健康食品、混凝土,還有檢驗檢測中心等,部分屬較污染產業。整個工業邨仍按粗放的工廠模式設置,重新規劃並按城市的發展賦予新的使命,正當其時。
本澳過去工業規劃都是零零星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北區的所謂工業地段,多是一兩條街十多幢工廈,充其量稱為“工廈區”。隨着紡織、製衣和玩具等人力密集型工業式微,這些工廈單位多變成貨倉或加工場,加上人口增加,住宅區“入侵”,如今已是商住混集,城區內現時幾無工業區可言。
路環聯生工業邨當年位處偏僻,至現在仍保持發展工業的模樣,但廠房多產值不高,路網殘舊,配套欠奉,可看出發展停滯。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尤其與路環一水之隔的橫琴,聯生工業邨的發展定位早需要調整。當局作出高科技和低污染的發展方向,如中醫藥和數據中心等,需要與隔海的橫琴產業整合協調發展,真正做到互聯互補互利。
聯生工業邨設有新的遊艇碼頭,毗鄰是即將大展拳腳的荔枝碗文創產業區,也涉及融合發展的問題;推動高科技和低污染產業,也符合整個路環島西北面的發展格局。本澳發展新興產業的短板除規劃思維,更在於人才。聯生工業邨規劃調整雖好,但怎樣引進相關高科技高增值產業,尤其知名項目,人才引進和培育配合又如何,亟需政府牽頭,從整個澳門經濟發展作考量,才能發揮“聯生”這塊寶地在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的作用。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