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中立區域惟未隔岸觀火
澳人團結抗戰救亡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對華不宣而戰;到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後,中華民族更被推向存亡邊緣。面對危難,各派系間聯手共抗外敵,澳門亦在抗戰歷程中作出貢獻。
多方角力環境險
當時在澳葡統治下的澳門屬於“中立區域”,因此許多難民逃難來澳。加上戰爭年代百物騰飛,奸商囤糧,社會環境可謂水深火熱,大批難民食不果腹。政治形勢同樣是波濤洶湧,當時日本在澳門設有領事館及特務機關,加上偽軍、國民黨、“大天二”(黑社會)等,多方角力下澳門人人自危,評論時勢隨時惹禍上身。
雖然環境險惡,但仍有許多人站出來團結社會,例如當時規模最大的“澳門四界救災會”。四界救災會是澳門朝陽日報和大眾報發起,以澳門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以及戲劇界為主的愛國團體,他們奔走於粵澳,透過多種形式宣揚抗戰救亡,以團結社會。
不顧風險援前線
救災會亦多次發起募捐,有抗戰見證者憶述,當年澳門工人月薪約為五元,但救災會兩次募捐竟籌得十萬元白銀,若以今昔工人收入當作比例尺,款項價值可比擬今日的兩億元。此外,更有“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動員愛國青年到內地參加抗戰。
除了“澳門四界救災會”,在抗戰期間,還有澳門中國青年救護團,更有許多活躍在出版、教育領域的愛國人士,冒着被驅逐甚至被暗殺的風險宣揚抗戰思想。可以說,在那風雲激蕩的年代,澳門社會從未隔岸觀火,而是循不同途徑支援前線,與祖國一同抗戰救亡。
欲知更多詳情,立即掃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