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紫禁城齋宮
但凡到過北京的人,大都會到訪天壇,但在天壇的西邊有一座莊嚴肅穆、幽靜雅致的齋宮,去過的人恐怕不多。這裡也叫“小紫禁城”。
齋宮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一四二○年),為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後仿南京齋宮舊制而建,由內外兩道禦河環繞,兩重宮牆圍護,形成一座“回”字形宮城。宮內有河廊、鐘樓、無樑殿、寢宮、值房、膳房等建築,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前舉行齋戒儀式的宮殿,是中國古代祭祀齋戒建築的代表作。
整個齋宮層層設防,宮牆正東有宮門二道,左右各有一座角門,角門前面又各有一座漢白玉石橋。進二道宮門,迎面就是齋宮的五間正殿。殿座全是漢白玉石基和石柱。建築結構和正式宮殿一樣,重簷垂脊,吻獸俱全。大殿為五孔券殿,成拱券形,不露棟樑榱桷痕跡,故名“無樑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一四二○年)。明代及清前期,無樑殿是皇帝齋戒時的居住之所,清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年)寢宮建成後,無樑殿成為皇帝會見閣僚及百官候駕之所。殿外月臺兩側有銅人亭、時辰亭。
鐘樓位於齋宮外城東北,建於明永樂年間,清乾隆年間改建,二層懸太和鐘。皇帝祭天時,從齋宮起駕,開始鳴鐘,到皇帝登上圜丘壇,鐘聲即止。祭祀典禮結束時鐘聲再起,宏亮的鐘聲為祭祖典禮大壯聲威。
寢宮院內設寢殿、配殿,回廊及典守房、包衣房、點心房及茶果局等。無樑殿、寢宮均坐西向東,覆綠色琉璃瓦而非帝王御用黃色,體現了皇帝對上天的恭敬虔誠,蘊含着“受命於天”的含義。
整座齋宮佈局嚴謹,環境典雅,遊人稀少。古老的丁香花樹與海棠花樹,還有蟠龍松在宮內各處可見,頗有歲月蒼桑意境。如今,在無樑殿內有常設性展覽,主要展出明清時代各皇帝的畫像及瓷器,以及乾隆皇帝的龍椅等原物,比起故宮,這裡的文物頗為珍貴。
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的天壇公園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春夏秋冬韻味不同,春有丁香、海棠、牡丹、櫻花、桃花、梨花和二月紅,夏有月季等,秋天那金燦燦的銀杏樹能遮天,冬天雪景與宮殿相映。如果去天壇旅遊,不妨先參觀西門的齋宮,雖然免費,但需要預約或現場帶身份證件掃描才能取票進入。
趙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