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增訊息透明 保政策初心
數字經濟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積極作用,網上購物、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全面提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路徑。本地院校亦因應發展趨勢,擬籌備推出融合旅遊和科技的研究生課程,此股數字經濟浪潮方興未艾。
去年當局透過派發“消費卡”,令使用電子支付的居民和商戶大增,今年首季更推出“聚易用”服務,商戶只須透過終端機或二維碼牌,已可受理本地八種二維碼支付工具,有助開展“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加速本澳電子支付的發展。去年電子支付交易總金額達六十三億澳門元,即月均交易額逾五億元。今年一至四月的交易額已達每月約十億元,較去年月均金額增近一倍。
凡事有兩面,當電子支付的使用率不斷普及,爭議聲亦不斷。金融機構的宣傳手法以電消計劃啟用後最明顯,如個別金融機構提供的額外優惠不符預期,引發社會熱烈討論;又如“聚易用”服務,按自由市場發展推動,當金融機構提供的優惠要與自身機具掛鈎,掀起新的爭議。不少商戶為滿足消費者,收銀檯又重回有數部終端機的日子,與當局積極推動用一部機受理不同支付工具的目標背離。
疫情催生的數字化時代已不可逆轉,過程中必然會遇上種種挑戰和機遇。挑戰和創新並存的今天,創新是一劑良藥,助企業贏得市場最佳時機和窗口。當出現問題時,須尋找破解方法,剔除盲點,否則措施本意出發點好,但不貼近民情民意,將令效果大打折扣。
未來使用網上化、電子支付的人數只會有增無減。當下主流以“優惠”刺激居民使用電子支付,倘優惠解說不清、訊息接受不對稱,容易弄巧反拙,更難以推動居民有信心地使用無紙化的電子支付。電子支付屬新事物,應不斷總結經驗,強化監督,並定期優化工具,讓各家金融機構透過推出各種優惠廣開客源,以加速普及電子支付的同時,亦應拿捏好政策的“初心”。
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