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作人”是什麼人?
看板前,老頭問老太:“唱作人是什麼東西?”老太瞥了一眼廣告,回答說:“唱作人是個小夥子。”老頭說:“我雖眼花,但能看清楚他是個小夥子,我是問唱作人是幹什麼的?”我本想告訴他們,“唱作人”是集作詞、作曲和演唱於一身的音樂製作人,見他們也就是隨便搭話而已,終於還是沒有吭聲。
作為新稱謂,中老年人看不懂“唱作人”是什麼行當,應屬正常。問題是,近些年來,類似的新名堂太多太多,更新的節奏和速率太快太快,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了。如今的新媒體,特別是包括微信公眾號在內的自媒體,流行語層出不窮,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味道。
有些微信上的文章,挖空心思在製作標題和新詞上博眼球,這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往往會有些“懵圈”,不知所云,甚至還會以為是港台或日韓飄來的方言。
其實,同老話相比,各類媒體上彈出來的新詞,也新不到哪裡去,不過是換了個說法而已。比方說作秀,其實就是擺樣子;吐槽,其實就是發議論,老話也叫發牢騷;嘴炮,過去叫打嘴仗;洗地,就是替人洗刷劣跡;洗稿,就是將人家文章拿來重新梳洗一番;融梗,類似東拼西湊地雜糅;顏值,老話叫有幾分姿色;淚目,不就是淚眼嗎?
再比方說,平台不是農家院搭建的曬台,而是供人施展拳腳的舞台;公號不是公廁,而是包括自媒體在內的新媒體公眾號,老話也叫園地;打卡過去是指在卡片上打孔,如今或是指考勤,類似簽到,或是指參觀,類似到此一遊;高光雖然不是指天光,但同如日中天是一個意思;大神並非指捉妖弄鬼的巫師,而是指功底扎實、身手非凡的人物,老話叫作高手;站隊也不再是軍語,同選邊與站位一樣,往往是政治術語,用老話說就是立場;用在輿論上,月台不再是鐵路月台或公交站點,而是指支持者的行為,老話說就是撐腰、打氣;拐點原本是高等數學術語,於今多半用於社會經濟領域,對應的老話就是轉捩點;跑路則不一定是趕路,或是指逃避追責玩失蹤;躺槍不是繳械,而是無辜受累;躺平不是平躺,而是與世無爭;話語權聽來頗有學術味,同老話發言權沒有甚麼兩樣。至於說“凡爾賽”,篤定與凡爾賽宮無關,而是指炫耀優越感的做派,“賽”與“曬”普通話音近,用老話說就是顯擺。
凡此種種,看得多了,不用谷歌百度,你也能猜出個大概,不必再為看不懂新詞而“懵圈”了,而這“懵圈”,也算是個新詞,意思是暈頭轉向。
王兆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