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7月05日
第B07版:澳聞
澳門虛擬圖書館

(新聞小語)官民共管共用共護世遺

官民共管共用共護世遺

鄭家大屋近媽閣街一側夯土牆現長長的刮痕,事涉世界文化遺產,當局即報警,並稱盡快修復。類似事件已非首次,去年八月一輛泥頭車撞損夯土牆後不顧而去,及後警方查獲肇事司機,依法處理。

為何同一文物建築不足一年內接連出現類似損毀?今次受損情況比上次要嚴重,雖然仍未查出原因,按現場環境和傷痕推測,大概又是車輛擦撞造成。媽閣街、萬里長城一帶屬舊區,車道狹窄,兩邊是房屋,僅容一車通過。尤其至鄭家大屋圍牆更突然收窄,連行人道都容不下,稍大的車輛通行時都必須小心翼翼。問題在接連發生類似意外,不單有損文物,更危及駕駛安全,防微杜漸總好過事後追責。雖然駕駛者小心駕駛是責任和義務,但當局也可採取一些防範性措施,如在鄭家大屋圍牆路段之前增設減速石壆,或限速路牌,提醒駕駛者減速和小心行駛;甚至禁止大噸位的重型車進入萬里長城,都是預防手段,亦可提升該路段的交通安全。

“澳門歷史城區”世遺位於舊區之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與居民生活和活動區混雜,不可能蓋個玻璃罩與居民隔絕便了事。本澳世遺建築和廣場實實在在融入了居民的生活之中,是居民日常上班上學途經的街道,或平日祈禱、燒香的教堂和廟宇;且大多數世遺建築都是旅遊景點,部分是政府或團體辦公場所,保育上必須按環境、實況,研究合適的方式監察、養護和修復計劃。

舉例如大三巴牌坊,石階多有破損,主因是長年累月人們行走造成,尤其近十餘年內地“自由行”客暴增,大三巴一帶長期人頭湧湧,承載力近飽和,粗放的接待方式,實不利文物保護。當然作為開放式的廣場類文物建築,不可能封閉,平衡保育和使用,需要科學和實用結合維護,最終達到護用的目的。

再過幾天,七月十五日是“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入遺十六周年。本澳世遺與居民生活如斯息息相關,推廣與保育核心就是澳人。讓居民深入認識世遺,培育愛護之心,官民合力共管共用共護,才真正讓世遺活出光彩。

夏 耘

2021-07-05 夏 耘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29939.html 1 (新聞小語)官民共管共用共護世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