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過黃金的“飛天戰袍”
七月四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從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身上穿着的我國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太空中格外醒目。
高近兩米,一百二十公斤重的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執行出艙活動的鎧甲,可支持六小時的艙外活動。它像一個人形飛船,可保護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抵禦外太空的高低溫、強輻射等。
屬二代艙外航天服
據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服工程室主任、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張萬欣介紹,這套航天服屬二代艙外航天服,從功能上相當於一個微型的載人航天器,無論是原材料、設計,還是實驗方案、驗證方案,再到改進方案,均為中國科技人員自主研發實施。
相比於神舟七號翟志剛出艙時的艙外服,它的安全可靠性更高,支持艙外活動的時間更久,使用壽命也更長。
她特別提到,這套航天服的頭盔科技含量高,單單面罩就有四個部分:兩層為壓力面窗,中間為充氮面艙,具有防結霧、隔熱特性,最外層是可換防護面窗,有防太空強光照射的鍍膜。若最外層面窗發生磕碰、劃傷等情況,航天員可在太空站內進行更換。
裝配一套需近四月
那麼,這件比黃金還貴重的“飛天戰袍”,是由甚麼做成的?又是怎麼做出來的?記者走近航天員中心研發與總裝測試部服裝車間了解更多。
據了解,僅做一副艙外航天服下肢限制層需要二百六十多個小時,而裝配一套艙外服需要近四個月……這已經是他們的最快速度了。
頭盔面窗47道工序
此外,艙外服上的頭盔面窗,是航天員進行出艙活動時觀察外界的窗口。頭盔面窗有多層,最裡層為雙層壓力面窗,是整個頭盔的承壓密封結構,呈曲面型,直接關係到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必須做到絕對安全可靠。
“且不說它的承壓材料要經過多少輪的選擇、測試,光密封加縫合就耗時兩個月,一共完成四十七道工序。”中心研發與總裝測試部副部長鄧小偉說,就拿面窗除塵來說,先吹洗,再不間斷擦拭兩小時左右,直到肉眼看不到一絲灰塵。
液冷服有兩萬個孔
然而,航天員在艙外活動時會產生熱量,需要穿上給身體降溫的液冷服。液冷服是由彈性材料製成的,全身上下全是細密的小孔,供四十二根液冷管路線均勻穿過,每兩孔間穿一厘米的線,全身上下鋪設一百米左右,就得穿兩萬個孔,尤其是頭部的蛇形分佈線路,得穿出個太極圖。
艙外航天服有個金屬結構的硬軀幹,外形像是一個鎧甲,背後掛有保障生命的通風供氧裝置。據介紹,光單機產品有一百來個,由三十多個外協單位分別生產,最後從五湖四海聚集到艙外服系統集成總裝車間裝配。
金屬“硬軀幹”上有一千多個米粒大的小孔,和配套的各種不同規格的螺絲,工作人員用鑷子夾着酒精棉一點點仔細擦拭,再用放大鏡檢查是否徹底擦洗乾淨。因為,一粒浮塵都有可能釀成大禍。
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生命安全的保障。生命安全無小事,體現在工藝上就是複雜且精密。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