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小語)教育為本 提升青少競爭力
教育當局昨公佈《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二○二一至二○三○)》諮詢總結報告及正式文本。整體而言,業界對文本內容沒有太大爭議,部分條文亦因應所集意見調整、優化,令政策更接地氣,全面關顧到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品德修養以至適應社會發展所需。
非高教規劃自去年底公開諮詢以來,教育界高度重視,普遍關注營建智慧校園、提升學生幸福感、加強教育投入,並建議增加教育用地、強化家長教育、增強支援等,冀政府與時並進,在以往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資訊科技教學。
為期十年的新一輪非高教規劃,以開放的態度集思廣益,凝聚共識,得出更完善的正式文本。當中提到非高等教育的四個重點發展方向皆從實際出發,從培養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發展學生軟實力,到提升幸福感、加強創意與科技教育,環環相扣,各具迫切性,亦是本澳未來教育發展必由之路。
新規劃貫徹“培養新時代公民”、“優化教育生態”、“提升學生競爭力”的總目標,充分結合實際,為矢志踐行“端正求真,務實創新”的教育核心思想作出不懈的努力。
然而,未來應如何在全澳各校有序打造智慧校園,推動智慧教學?又如何有計劃、富成效地提升學子的幸福感,提升教學質素?考驗教育當局的決策與智慧,更需要教育界出謀劃策。同時,要令青少年健康成長,不單是政府、教育界、學校的責任,家長同樣責無旁貸。尤其是在資訊科技爆發時代下成長的新一代,現實生活與網上生活密不可分,容易獲得各類型知識、資訊,但同時亦易受不良資訊所影響,因此加強培養青少年擁有清晰的審辨思維、正確的是非觀,是教育工作重中之重,需要政府家校合作。
“青年強則國家強”,優質教育能助青少年茁壯成長。同時,本澳亦要定好未來發展路向、所需培養的不同類型人才,令青少年能有看得見、摸得着的發展前路,亦要意識到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性,方能做好個人生涯規劃,配合國家及澳門的發展所需。
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