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公職人資降冗增效
由日本的低慾望社會到台灣的“小確幸”,由港澳的“我不想努力了”到內地的“躺平現象”,社會大環境在某程度上造就年輕人安於現狀、喪失成功慾的心態。在“識人好過識字”、熟人文化,且社會福利優越、政府兜底的本澳,若然充斥這種缺乏競爭力的現象,衝擊不容忽視。
儘管“躺平主義”受到主流批判,但內地新一代近年最常掛在嘴邊的“內卷”與“躺平”,一個指向“過度競爭”,一個代表“退出競爭”,均折射出年輕人的挫折感。放諸本澳職場,尤其制度僵化的公職制度,何嘗不是被“有人做死,有人閒死”、“同工不同酬”等怪現象,磨平鬥志與士氣?
公務員一直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職業,每次開考都掀起投考潮,最近一次俗稱“四三○統考”的學士學位程度綜合能力評估筆試,就有逾一萬六千人趕科場。早前公佈下月起投考需收取數百元報考費,旋即引起廣泛討論,足見澳人“公職夢”的普遍性與現實性。即使開考的職位並非個人最理想的志願,但不少人漁翁撒網,先報考再算。亦有不少人騎牛搵馬,先入職再算,待有心儀的部門開考,又會報考。造成部門好不容易招聘到新人,但不出兩三年又出現員工轉職轉局,形成長期人手不足,影響部門的穩定性。
完善公職內的橫向流動機制,一直是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課題。有公務員團體發佈“澳門公務員橫向流動意向”調查,發現約有三成三受訪公務人員對橫向流動有需求。現行的公職制度容許橫向流動,法律亦明確賦予公務員有橫向流動的權利,無奈知易行難,機制根本難以配合。同一局內轉不同部門,需要有人補填職位;若然申請調到不同部門,更要層層上級批准,相當困難。複雜與固化的公職制度是癥結。
疫下經濟不振,連續兩年的財政赤字亦使政府各部門緊縮開支,公務人員數量亦要封頂。面對疫情的壓力和公共服務、行政改革的需要,加大推進人資橫向流動顯得更為迫切。如何使人資配置更精益求精,降冗增效,是構建高效政府的一道重要課題 。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