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6月27日
第B05版:澳聞
澳門虛擬圖書館

澳門,營救重要人物的中轉站(二)

廖承志和母親何香凝 《香港淪陷大營救》

李克農 (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

柳亞子 《孤島影像——澳門與抗日戰爭圖志》

澳門,營救重要人物的中轉站(二)

——勝利大營救西線紀實

劉羨冰

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有人稱她為中國文壇的“棄兒”和新文化的“沙漠”。自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事變”,上海、南京陷落,再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漢、廣州陷落,直至一九四一年皖南事變爆發前,蔣介石製造反共高潮,消極抗日,國民黨實施文化專制和特務統治,取消各地群衆的愛國抗日組織,封閉取締進步報刊,逮捕主張抗日進步人士,在重慶、桂林、昆明等地,數百文化人士遭到迫害。皖南事變爆發後,國民黨桂林行營主任李濟深接見記者陳小秋時一語不發,暗中遞給他“清洗桂林,速告克農”八個字。(楊奇:《驚天壯舉》廣東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五年第一版P.15)李克農即報告中共南方局書記周恩來。

在周恩來運籌帷幄下,把這些處境危急的人士分批從桂林、上海、重慶送到香港。包括曾聯名給蔣介石和國民黨中委公開信的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等國民黨元老。聯名發表《我們對於國事的態度和主張》的鄒韜奮、茅盾、金仲華、惲逸群、范長江、于毅夫、沈志遠、沈玆九和韓幽桐九位知名文化人。(楊奇:《驚天壯舉》廣東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五年第一版P.19港編〈文藝陣地〉》載《新文學史料》一九八四年第一期)

這批名人集中香港後,與居港愛國文化人相互呼應,新文化運動得以在新的陣地蓬勃發展,雄厚的力量在比較自由的政治空間突飛猛進。(袁小倫:《粵港抗戰文化史論稿》廣東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五年八月第一版,P.154-155)茅盾比喻香港文化一下子沙漠變成綠洲,一個從“富麗物質生活掩蓋貧瘠的精神生活”的 “商業畸形兒”,變成華南地區抗戰救亡運動的“文化巨人”,從“文化孤島”變成“全國性、乃國際意義的反法西斯文化基地”。(茅盾:《在香港編〈文藝陣地〉》載《新文學史料》一九八四年第一期)

香港這些文化活動都着眼文化建設和抗日宣傳,而不是為賺錢,更無須迎合小市民愛好,健康而進步,因而頗受社會歡迎。

一九四一年香港的出版機構增至五十家,印刷廠三百五十多家,書店林立。香港文學的繁榮、活躍又影響和帶動南洋一帶的文學創作,以及話劇、電影、美術多方面發展。(袁小倫:《粵港抗戰文化史論稿》廣東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五年八月第一版P.126)

香港一時人才薈萃,星光燦爛,抗日文化蓬勃鮮明。加上他們同時呼籲港英當局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號召群衆組織起來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發揮對內對外的影響。除遭國民黨頑固派通緝之外,更成為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釘,肉中刺。必除之而後快。

2021-06-27 劉羨冰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28341.html 1 澳門,營救重要人物的中轉站(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