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四成二有特教需要兒童無在學
八成半照顧者冀增幼兒教育
【本報消息】家協會昨公佈一項以港澳台為例探討華人地區早期療育發展及因應之比較調查研究,結果發現約四成二港澳地區受訪有特殊需要兒童無在學,但逾八成五其主要照顧者認為有必要接受教育,且目前最需要的教育階段為幼稚園。該會建議政府應增設更多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外,還應建立特殊需要兒童學校制度及提高生活輔助,更好支援特殊兒童。
昨日下午三時,該會假街總社服大樓六樓禮堂舉行調查研究發佈會,中聯辦社工部處長孫志君、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區榮智、社工局職務主管劉傑文、教青局教育心理輔導及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周佩玲、衛生局顧問醫生戴華浩、理工學院副教授劉政堅、澳門日報讀者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李廣志、街總副會長兼立法議員何潤生、立法議員宋碧琪,家協會名譽主席吳在權、名譽顧問梁玉華,顧問劉羨冰、黎義明,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高等學校社會工作學課程講師兼課程主任劉秉權,家協會會長曾德岱、總幹事嚴家威等出席。
研究團隊表示,是次調查於去年七月至十一月向港澳台有特殊兒童的主要照顧者收集資料,港澳共四百○二份樣本,台灣一百五十四份,主要分析其家庭需求現況、親職壓力、就醫及社會保險、教育服務需求等八部分。結果發現,居住在澳門的受訪者在經濟需求和對服務需求滿足高於居在香港的受訪者,教育方面則有逾四成二港澳地區受訪有特殊需要兒童無在學,但逾八成五其主要照顧者認為有必要接受教育及目前最需要的教育階段為幼稚園。
評估報告過於簡單
值得留意是,團隊在對本澳前線工作人員和家長焦點小組訪談中發現,雖然中央轉介能縮短許多時間,但轉介流程透明度不足,有受訪者表示現時兒童評估綜合中心提供的報告過於簡單,甚至有時連小朋友的症狀都沒有無任何診斷,家長未必清楚知道該份報告對其重要性,加上費用需逾一千元,對經濟狀況不好的家長造成壓力。團隊認為治療評估和診斷評估不同的是診斷評估比較綜合式,能讓治療師知道小朋友綜合的整體狀況,並根據診斷結果制訂治療方向,故建議兒童評估中心應考慮給予早療中心一份完整綜合報告。
台到宅早療堪借鑒
至於服務能否到位情況,台灣設有到宅早療服務,即可因應治療師的時間、工作分配和服務對象需要等靈活安排,如每月一次或三個月一次提供服務,不僅能讓無法到中心接受復康治療服務的兒童在家訓練,更有助強化家長在早療上的角色。
同時,可藉此觀察到家庭環境和家長在家庭的實際困難,從而發掘潛在服務需要及早提供適切的支援和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