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外賣 保障食安
受疫情少出門及電子支付的帶動,近年外賣店遍地開花,生意如日中天,手機一鍵下單,足不出戶便能享受各式美食,符合現代城市人生活節奏。然外賣的興起,也同步衍生食安、衛生、消防、排污及餐飲配送等系列問題,引發社會對外賣店監管問題的關注。
民以食為天。疫情下催化了外賣行業的加速發展,加上電子支付漸趨普及,居民消費形態不斷變化,映入眼簾的外賣平台、隨處可見的外賣車手,成為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商人紛紛瞄準外賣市場的龐大商機,尤其本澳,舊法規下外賣食店准入門檻低,令行業版圖急速擴展。本澳目前有約二千一百間外賣店,在近一、兩年內急速膨脹,且持續增加。
現時外賣店毋須具備餐廳的嚴格營業標準,僅需申辦一般商業登記,准入門檻較低。面對越開越多的外賣店,若欠缺行業規範,政府亦難以單憑現時對外賣店的巡查,確保有關監管能跟上行業未來發展,特別是保障食品安全,關乎居民健康。
猶記得去年搗破有知名外賣店在住宅單位內設非法加工場,在衛生條件惡劣的廁所加工魚肉,令人震驚,社會也因此更關注對外賣店的監管。為此,政府年內擬設外賣場所登記制度,強制登記及重點監控食品生產源頭、處理環節,建議要求外賣店開業前登記、實體店經營,第三方平台要確保使用平台的外賣店完成登記,方可上架銷售。
時代不斷進步,有關法規也應適時更新。相信透過制度的生效,從強制登記入手,可切實掌握外賣店的具體地址,有利巡查與追蹤食物源頭,對消費者更有保障,食得安心。與此同時,也要加強巡查和監管,避免一些外賣店為降低成本,“一址多用”,令制度形同虛設。
外賣店除食安、衛生問題外,排污及食品運輸等亦備受關注。配合制度的生效,宜多與業界溝通、及早宣傳制度,並循序漸進把餐飲配送、包裝運送指引,排污標準等納入規管,因應行業發展實況作制度調整,切實保障居民的權益。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