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營救重要人物的中轉站(一)
——勝利大營救西線紀實 劉羨冰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軍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當天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先後兩次電示駐香港負責人,南方局委員、“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廖承志迅速作好應變準備,要把曾遭受國民黨當局迫害而避居香港的抗日愛國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搶救出來。
八日凌晨,日軍第卅八師團一萬五千名陸軍在海空軍配合下突然兵分兩路進攻新界和九龍。十二日英軍退守港島。日軍在九龍塘何文田用重炮不分晝夜轟擊英軍陣地,軍民傷亡數以百計。十八日晚,日軍在港島北角登陸。英軍全軍覆沒,一九四一年聖誕節香港淪陷。香港總督楊慕琦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香港開始三年零八個月淪陷區的悲慘歲月。
一九四二年初,香港發生一件引起世界注目的大事。日軍計劃搜捕的幾百名抗日愛國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這批民族精英、國家瑰寶突然從日軍嚴密封鎖和搜索下,無聲無息連同家屬和同事,一個不漏地安全撤回抗日大後方桂林或重慶。一如親身經歷的新聞工作者華嘉所說“是無一損失的全勝”。如此大規模的變成分散,目標統一而行動則因時、因地、因人、因勢而靈活變動,化險為夷創造人間奇跡。親歷逃難曲折驚險全過程的名作家鄒韜奮自喻是跟隨一支“文化游擊隊”,經歷一場激烈驚險的游擊戰鬥,從而深刻體會:“沒有人民的槍杆子,就沒有人民的筆杆子。”另一名作家茅盾(沈雁冰)評價這一秘密的勝利大營救是:“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這句話不少文章都直接引用,足見人同此心。一九八四年,經過四十二年歷史沉澱和考驗,廖沫沙在悼念茅盾的文章中肯定“這不但是我們黨的一項偉大的功績,而且在歷史上也是空前未有的一次嚴峻、艱巨的大撤退。”(《勝利大營救》解放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一版,P.334,P.65、P.4,P.289)香港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機要秘書潘柱(即潘靜安)分配作家黃秋耘護送最後一個連走路、穿衣、吃飯都要人幫助的科學家高士其安全逃出虎口,回到祖國懷抱,最後完成這一場驚心動魄的大營救。黃秋耘認為是“我黨我軍取得的偉大勝利,成為世界共頌的奇迹。”(黃秋耘《科學家高士其脫險記》《勝利大營救》解放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一版P.224。)
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中光榮的一頁,是家國情懷的優質教材。建議選編入港澳以至全國中小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