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鋒功用依舊
歐國盃決賽周自增加至廿四隊後,較多二線球隊獲得亮相機會。首輪賽事不少弱隊帶來驚喜,在整體控球能力較差下,以防守反擊成功牽制強隊發揮。有兩位球員令筆者印象深刻,分別是匈牙利的施沙拉爾及烏克蘭的耶林卓克。
兩個九號都是球隊主守戰術下的唯一單前鋒,較多接應長傳,利用身高及較強壯的身型在前場停球,迫使對手回防,打破前場壓迫。即使面對回防重重包圍,兩人往往能成功博得犯規、或盤球過人,或向後回傳,傳球成功率均超過七成,大部分都在前場完成,大幅舒緩後場球員壓力。耶林卓克更憑死球一度追逼和荷蘭,可能成為今屆名氣大增的球員。
近年的年青球員注重全能發展,強國球員都是在學院自小訓練產,教練對球員技術要求較高,傳統中鋒被迫淪落至二線球會效力或於國家隊邊緣化,更甚在青年時期已被淘汰。結果是球員同質化相當嚴重,最明顯例子在西班牙,大軍中沒有正中鋒或射手,翼鋒亦缺乏單對單專家,清一色是擅長傳控的球員,面對瑞典時老鼠拉龜。德國亦缺乏把握力高的射手,法國領先後放心退守。葡國在翼鋒R施華及中鋒A施華入替後作用立竿見影,連入三球形成對比。
國家隊與球會比賽性質完全不同,前者只有短短兩周操練時間,無法練出複雜體系,戰術相對較簡單。傳統中鋒可令球隊踢較多長傳戰術,跳過複雜的後場組織,圍攻時亦能成為突破點,在國家隊仍有鮮明作用。
足球評述員 微 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