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6月13日
第B11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衆藝館)新的製作格局

新的製作格局

愈來愈多領着觀眾一起遊走,甚至讓觀眾參與成為劇中人的演出,劇場藝術愈來愈帶着“

稀缺性”的傾向。可是在製作成本愈見高昂,而防疫政策下觀眾人數又相對受限的情況下,這些“稀缺性”演出,因為原本就不能同時容納太多觀眾,與防疫政策相合,但同時又不代表製作成本因而可以下降,甚至一些因應觀眾參與、城市漫遊的需要而出現的成本,又比在劇場中再高一些,於是每場人數少,但場數相對增加,是這些演出的必然趨勢。

也就是說,在疫情反覆的時代中,經濟環境轉弱,“藝術”作為生活必須這一概念,仍未被大眾甚至掌握資源者所認同時,劇場從美學到製作模式,從觀眾定位到成本控制上,都必須架構全新的格局。以鄰近地區的藝術節來看,現場演出仍是軸心,但同時思考網上製作、傳播已是大勢所趨。然而這些原本專為觀眾現場體驗而創作的參與式演出,在錄製上本來就存在一定困難。

以今年藝術節幾個領觀眾遊走社區街道與建築物的演出來看,現場環境因素都不利於拍攝和網上直播,除非創作人一開始就將網上觀看作為創作方向,否則觀眾的身體、感官經驗還是無法馬上轉換過來的。

就以香港藝術節為例,今屆便有一部分專門為網上觀賞而設的作品,有些只限於香港地區播放,有些如委約節目當代舞蹈平台“當代十年”,由於委約時已清晰知道是網上播放,編舞基本上都朝舞蹈錄像的方式來思考創作。本來因為疫情無法到香港的觀眾,也可以在網上看到十位香港年輕編舞的新創作。

反觀,剛好在疫情漸趨緩和時期舉行的澳門藝術節,整個策展方式還是比較守舊一點,在只有內地和本地演出的條件限制下,看來並未有在疫情阻礙文化傳播、交流的問題上,作任何部署。

(記我的藝術節 · 六)

踱 迢

2021-06-13 踱 迢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25503.html 1 (衆藝館)新的製作格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