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用家角度完善綠色出行
由構思至今歷近十年的氹仔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終於竣工,當局冀藉此達至人車分流,便利居民前往周邊住宅群、體育館、輕軌站。如意算盤能否打響,社會拭目以待。
基馬拉斯大馬路兩旁主要為住宅群,亦有政府部門、商業設施、公園等,車流大、人流多。空中走廊啟用後,相信基馬拉斯大馬路的多條斑馬線將會取消,往來街道兩旁必須使用空中走廊作為行人天橋之用,方便程度當然不及使用斑馬線,但可達至人車分流。問題是宜有更大“誘因”,鼓勵行人利用天橋通行。
空中走廊一端接駁澳門運動場輕軌站,原意是方便乘客經走廊往來輕軌站與氹仔市中心,只是輕軌建設進度不如人意,客流量欠奉。加上空中走廊沿線除了住宅群、中央公園外,欠缺其他大型綜合設施,卓家村等氹仔北部規劃亦尚未落實,總體“誘因”不大,短期而言,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或是“前瞻之作”。
特區政府早年推出十年交通規劃,在多個社區構建步行系統,是其中一個重點,期望推動綠色出行,紓緩交通壓力,減低汽車尾氣和噪音污染。多個步行系統亦陸續建設,包括雀仔園扶手電梯,既為上落山頂醫院的人士帶來便捷,亦有建築特色,有口皆碑;望德聖母灣行人步道打通路氹城與氹仔舊城區,實用又美觀。不過亦有敗筆,例如金光大道圓形地行人天橋,天價建築,用者寥寥,被譏為“裝飾品”。
本澳車多路窄,能打造空中走廊的道路並不多。以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為例,在相對寬敞道路上的四年建造工程代價是周遭交通不斷改道,塞車成為附近居民出行的“指定節目”。試想,若在澳門半島興建類似空中走廊,興建過程對交通將造成的壓力可想而知。
推動綠色出行,是大勢所趨,居民亦樂見其成。但一個良好的步行環境,並非一條空中走廊便能達成。當局要有全盤規劃,完善路網,理順交通之餘,擴寬行人道、完善過路設施、栽種綠樹,從用家角度完善行人道環境,或許較空中走廊更實際。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