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古早味
這本書的全名是《生活的古早味——澳門作家的味蕾》,而且它還有一個“前世”:《文字裡的古早味——澳門作家的味蕾》,由澳門日報出版社於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出版。
兩個繁簡體版本的差別,在於數篇文章的增刪,書名亦稍有改動;簡體版更附有二十幀手繪插畫,對應書中二十位作者的文字,更形精彩。令這精彩更形立體的,是內地的網站“鳳凰書苑”為這些文章配上朗讀,使之成為了有聲書。
這本書“前世”與“今生”的催生者,是澳門文化局局長、女作家穆欣欣,她也有三篇美文收錄於書裡。文學與美食的因緣際會,正如穆欣欣在〈代序〉中所言:“食物療飢,美食解憂。我一直相信,文學與美食的結合,是世間最美好的相遇。”而且,澳門與江蘇揚州,同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美食之都”成員,因美食而結文字緣,是順理成章,也相映生輝吧。
即便在廿多年前,飢餓,對於不少澳門人來說仍不陌生。在飢餓的日子,能夠喝上一碗“暖入心脾”的皮蛋瘦肉粥(袁紹珊);或者“疲馬喝了也立即恢復元氣”的餐湯“梳吧”(林中英);這種“憶苦思甜時候想到的食物才是美食”(黃文輝);“讓記憶隨着味覺悠悠展開”的感受,是“年輕人無法體會”的(林中英)。
不過,這話說得可能有點小瞧現在的年輕人了,因為,在當下,對很多澳門年輕人來說,美食,才是他們最熟悉的日常吧!
這十來年,普遍澳門人家庭經濟的改善,帶來的是衣食住行全方位的改變,身處這時代巨變中的年輕一代,又豈會沒有感受!書中也收錄了多位八○後澳門年輕寫作人有關美食的文章,看他們的落筆處,更多的是關心去哪裡吃、和誰吃,對於食物味道的評議反而不多。這樣的食味,不是為了填飽肚子的食:“現今一年四季都有各食材供應,不需等到應節才吃”(賀綾聲);完全沒有飢餓和鹹苦的味道:“卻有這麼一個人,不理多少旁人的白眼、不怕任何麻煩,只要我說一聲,連天上的星星也會打包回來給我”(袁紹珊),是父母心底裡渴望孩子能擁有的幸福的味道。
林格是簡體版新增的作者之一,他的〈三鄉茶果〉及〈苦菜心〉的主角分別是母親和外婆。透過食物憶念親人,是美食文章的主要母題,林格說母親“很想依照回憶中外婆的配方,蒸出她懷念的味道;但如今桌上茶果的味道,不會是他的,也不會是她的,那味道是我們的。”對母親、對外婆的無形思憶,最終着落在有形的卻“並無特別鍾愛的”茶果上。那位在公開場合訥於言敏於行的林格,透過這兩篇講食的文章,顯露了他敏感細膩深情的一面:“
或許,對家鄉的味道能習以為常是種幸福,因為幸福,才會怕失去,才不敢讓自己過分喜愛;我怕,有天也會像自己的父母,懷念那些兒時味道。”
現代人常說日子過得平淡,但古人卻說“淡中有味”,這味,是甚麼味?“食物是一個多麼會說故事的媒介。”(貞婭)相信除了那些生活中、情侶間的小情小趣,最能體現這“味”的,應該是澳門作家筆下的食味中所滲透出來的濃濃情味了,“每個家庭的那道年齋材料或有不同,然而內中飽含的盡是滿滿的心意和祝福”(
花語)。
李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