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現代史最血腥一幕
據外電報道:盧旺達大屠殺發生於一九九四年四月七日,因為前一天突然發生盧旺達總統——胡圖族的哈比亞利馬納——搭飛機時遭到“不明的防空導彈擊落爆炸”,舉國陷入混亂,進而引爆了盧旺達軍方與胡圖族激進主義者的復仇行動,針對長久以來相處矛盾的圖西族進行種族滅絕式的無差別屠殺,在短短的百日之內就殺死超過八十萬名圖西人。最終是在流亡烏干達的圖西族武裝“盧旺達愛國陣線”(FPR)強勢重返之下,同年的七月十五日回攻首都基加利後,為這場血腥慘劇畫下休止符。
殖民加劇族群矛盾
這場外界看來是盧旺達種族內戰的風暴,為何又和法國扯上關係?追溯盧旺達被殖民的歷史,十九世紀末被德意志帝國統治,一戰之後則淪為比利時的殖民地,殖民母國為了統治需要的種族政策,讓圖西族人的權力地位不斷鞏固,加劇了盧旺達的族群矛盾。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更有激進派的胡圖族人,開始針對圖西族發動攻擊,迫使許多圖西族難民流亡到鄰近國家,而近代的盧旺達自此也由胡圖族掌權。
法國為了鞏固曾經在非洲殖民的政治影響力,在與盧旺達的政經往來上也特別親近胡圖族政權,因而埋下了日後有關盧旺達屠殺時期的爭議種子。
盧旺達現任總統卡加梅,就是在大屠殺當年領軍FPR回歸結束內戰後成功掌權,並以內戰後重建國家為名,在盧旺達實行“開明專制”的獨裁政體。在其任內的二○○四年,盧旺達政府成立大屠殺的真相調查委員會,其中就包括“法國在屠殺事件中的角色”進行研究與追查,卡加梅也曾經多次公開指控:法國就是參與盧旺達種族滅絕的共犯。
法對屠殺早已知情
法國面對相關指控全部予以否認,但是國內對於殖民歷史轉型正義的反思訴求,也迫使法國在二○○六年着手解密政府檔案。而盧旺達政府方面,則透過調查委員會的研究成果,指出法國在當時“早已知情胡圖族政權的屠殺準備,還協助訓練胡圖族民兵”,換句話說是咬定了法國政府有實際參與了種族滅絕。
然而法國的一貫立場並沒有太大的轉變,儘管承認殖民歷史“確實有問題”,但法國政府不會為這些陳年往事作出官方正式的道歉,這也是法國近二十多年來面對像是阿爾及利亞等非洲國家的轉型正義,最為人所批評的態度。而實際上在馬克龍這次訪問盧旺達前,上一次來到盧旺達訪問的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就有針對盧旺達屠殺表示:“當年法國確實有嚴重的錯誤,對屠殺視而不見,導致了悲劇後果。”
只是具體的錯誤細節為何、又是否需要負起相應的責任?法國秉持迂迴的外交說法,沒有更多深入正面的回應。時至二○一九年,現任總統馬克龍又重新召集了獨立調查小組,高調地邀請歷史學家杜克雷在內的十五位專家學者進行研究,利用法國政府內部檔案資源,深入檢討法國在盧旺達屠殺中所扮演的角色。
法只承認袖手旁觀
這個歷史委員會的研究成果,在今年二○二一年三月時提出了專案報告,結論同樣承認“法國在屠殺事件時刻意袖手旁觀”,但之中更提及許多細節,包括當時的法國密特朗政府為了在非洲拉攏盟友的需要,明知胡圖族的種族滅絕行動,但仍選擇支持胡圖族政權,並將圖西族的武裝陣線視為潛在敵人,乃至於包庇涉嫌屠殺的胡圖族人士。
儘管報告認為法國的確有道德責任,但並沒有相關證據顯示法國參與了種族滅絕行動,因此無法定調“法國是盧旺達屠殺的共犯”。這也是馬克龍後來在盧旺達的致詞演說中,所抱持的陳述立場。
“今天站在這裡,是帶着謙卑與尊重,我已認識到我們的責任。”馬克龍在二十七日於盧旺達的基加利大屠殺紀念館前,在盧旺達總統卡加梅的共同出席下,極具歷史象徵性地發表演說。馬克龍表示,“法國對盧旺達的苦難沉默太久了……法國對於屠殺難辭其咎,但並非種族滅絕的共犯。”
馬克龍刻意強調歷史不容遺忘的立場,不過到底法國有甚麼責任、又該如何負責,馬克龍沒有太多着墨,因此這段演說固然有進步的象徵意義,但是在盧旺達倖存者與遺族的眼中,也認為根本沒有講到重點,“相當失望……馬克龍應該要代表法國政府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