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本地紀錄片記錄疫情
何倩玲《流年小記》下月首映
由何倩玲執導的本地紀錄片《流年小記》將於六月十二日首映。該片紀錄本地資深前線記者蔡少民自資出版澳門首本抗疫題材書籍《澳門新冠疫戰》的過程。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素有“福地”之稱的澳門亦無可避免,在全球疫情面前,各界齊心抗疫。何倩玲認為作為影像工作者,希望以相對擅長的紀錄片參與到這次抗疫中,所以她與團隊沒有選擇受影響的行業或商戶作為拍攝對象,而是選擇了一路紀錄前線抗疫人員的前線記者蔡少民為主角,因為前線記者也是非常重要的抗疫“戰士”,在全澳停工停課之際,他們依舊奔走各記者會現場、出入高危確診場所,全力以赴只為安在家中的市民傳遞最快、最準確的資訊。
任何對新聞工作有熱誠的同業,都希望自己能參與到重大的歷史事件中,何倩玲表示構思這個題材是我自己的小小“私心”,即便她已經離開前線記者崗位一段時間,但對新聞工作仍有熱誠,拍攝這個題材是她個人參與這次大事的一次內心的滿足,也希望藉作品致敬一眾新聞工作者。
談及拍攝,何倩玲表示這個作品單純論“拍攝”是不太困難,因為蔡少民是她多年同業老友,受訪者也有拍片經驗,對她們的拍攝非常配合。只是不少地區都有很多關於抗疫人員的優秀紀錄片作品,如何把故事說清楚且有自己的風格,需要她們花更大量的時間去雕琢小細節。這些小細節也是拍攝時最難忘的東西。何倩玲分享:“例如我們一早就把長定在19'18",藉此在整體上呼應一九一八年爆發的西班牙大流行,但中間因內容太多曾一度無法達成,幸而經幾番調整終於實現了當初的構想。”
這次全球疫情,讓人們再次深刻感受“歷史總是不斷重演”的真理,於是導演在影片中也加入了一些“循環”的理念,還有一些關於“理想”和“現實”的衝突元素,增加影片的層次,拓展觀眾對作品的思考空間。
拍攝《流年小記》也讓何倩玲遇到不少難題,第一是劇本走向不明、劇情隨着真實形勢不斷改變,因此受訪者不斷調整出書計劃及部署,團隊曾一度面臨不知如何收尾的尷尬;第二個困難是訊息量太大,資料篩選非常有困難。一方面主角為出書採訪了幾十位受訪者,因影片篇幅而無法盡錄,如何挑選合適的內容成為主要難題之一;另一方面,去年也出現了日偏食奇觀和賭王離世等重大事件,原本想把有關內容納入其中,但為兼顧影片整體佈局效果,最後只能忍痛放棄。
文: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