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閱讀
關於四月廿三日“世界閱讀日”的緣由,向來眾說紛紜。有說為紀念賽萬提斯,有說當天是莎士比亞出生、去世日,也是納博科夫、德盧昂等諾獎得主生日。意願美好者甚至聯想到宋儒朱熹忌日、晚清學者魏源生日。
現時不少國家地區宣揚全民閱讀,致力將閱讀活動打造成高雅的文化筵宴。可見“讀書日”的設定,具有普世意義。
對“書蟲”而言,圖書乃生活必需品,閱讀如同油鹽米醋,須臾不可缺。閱讀對個體的成長影響深遠,一個人的氣質成長史,某種意義上等同於本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與精神境界以及留予外界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唯有崇尚讀書,營造閱讀風氣,才能常葆青春,勃發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梁啟超鼓吹“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把小說功能提到空前高度,概括了閱讀、文學作品與國民精神面貌之關係,至今猶有讚賞的掌聲。
人間四月芳菲日,正是發奮讀書時。作為未來社會主人翁以及建設家園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閱讀習性很值得關注。於莘莘學子,精讀專業書籍,夯實專業基礎是份內事。閱讀課外書,拓寬知識面,增強判斷力,提高審美鑒賞力,同樣意義重大。課堂外、操場邊、寢室裡,聚同道三五,聊聊“燕燕於飛”、侃侃“白璧微瑕”、說說“荊劉拜殺”、唱一闋“我失驕楊君失柳”、哼一曲“只為你霓裳羽衣窈窕影”,讓文藝氣息浸漫身心、朗潤校園,不也功德美滿?
喝雞湯補身體,言勵志充滿正能量。也許我眼拙吧,對大行其道且擁有萬千“粉絲”的雞湯文勵志文,總提不起興致。偶爾翻閱“雞勵”文字,卻感覺流於說教,或耽於蹈空,又像老媽子給體質孱弱的寶貝餵食雞湯一般。有網友發起創建“反雞湯聯盟”,微信運營商亦開始“去雞湯化”,不再推送雞湯帖。閱讀喜好,不求劃一。你有福樓拜,我有湯顯祖;你有你的村上春樹,我有我的納蘭性德。提倡閱讀的同時,也要委婉告誡讀者切莫盲目跟風“人讀亦讀”。 沒有主見、缺乏質疑精神的跟風式閱讀,容易導向認知誤區:在同伴面前似乎找到話題,顯示自己不落伍,但本質上與湊熱鬧品唾沫無異。
人與猿揖別那刻,人的形象蘊涵,就不再是生物學意義上直立行走的動物,而是追求精神並從中獲得愉悅的靈長。閱讀,恰恰是永恆的營養食液。每當讀到“浮生願向書叢老,不惜將身化蠹魚”一類文字,自歎不如之餘,不禁奢想在現有基礎上,把閱讀量提升五倍以縮短距離。四月天,草長鶯飛,思緒也瘋長,這時節最宜開卷。即便身居陋室,亦可以跟隨前人的文字看梨花海棠、池塘春草、園柳鳴禽、雪山飛狐,感受驚濤裂岸的威猛剛勁以及“翩若驚鴻”的絕美姿態。
劉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