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疫情“校正回歸”成鬧劇
今年初,新冠病例在中國台灣地區幾乎為零。可踏入五月份,台灣已逾千例本地感染。外媒形容,被喻為“亞洲防疫模範生”的台灣,存在自滿引發的防疫漏洞以及外防輸入的疏忽。
截至五月廿三日,全台僅剩台東縣沒有本土確診病例。廿二日,台灣本土新冠病例“校正回歸”增加四百例一事,引發各界熱議。
高雄前市長韓國瑜在臉書發文,“請造句:校正回歸”,瞬間吸引數萬人回應。不少網友留言,“韓國瑜選台灣領導人校正回歸一千萬票”、“我想校正回歸體重”……
“校正回歸”是甚麼意思?台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解釋,由於通報上有時間差,病例時序混亂,因此漏夜清查,將塞住的案例清掉,依照病發日、採檢日的日期,回歸到上周的病例當中。台北市長柯文哲則解釋,出現這個名詞,是因為最近檢體的量太大,因此不斷累積,實際上早就採檢,只是還在等報告出爐。
可是,廿三日,台灣政客再一次在新冠感染數字上,上演“校正回歸”的鬧劇。當天,台灣地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佈新增二百九十例感染病例,二百八十七例為本土感染,另外“校正回歸”一百七十例本土感染。這讓輿論又一次譁然,所謂的“校正”的數字竟然比例如此之高,在其他地區修正每天新增案例數字通常只不過幾個百分點。經過廿二日高達四百例的“校正回歸”鬧劇,數字應當恢復較為準確的水平,結果卻是台島疫情指揮官又一次給出如此高比例的校正數字,這完全不正常。
事實上,外國也同樣有檢驗能力不足,以及行政系統延遲的問題,出現“校正回歸”的爭議。
去年八月,英國疫情嚴峻的時候,蘇格蘭每天都有兩萬筆以上的檢體需要判讀,根本完全來不及,該國也曾爆發衛生當局“蓋牌”,引發隱匿案例數的質疑聲浪。
“校正回歸”不是一個動詞,而是兩個動詞,一是校正、一是回歸。所以談這個議題至少要從三個問題來切入:資料要不要校正?校正完的資料要怎麼回歸?未來如何減少校正回歸的數字或頻率?台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一定要正視問題,減少“校正回歸”的數字或頻率,連每日的確診數字都報不準,台灣防疫只會成為外界笑話。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台灣靠着“不篩檢”成為“防疫優等生”。但面對來勢洶洶的變異病毒,台灣依然將未接種新冠疫苗的航空人員的檢疫期縮短至三天;醫院停止了積極測試新冠病毒,甚至是發燒的人也輕易放過;當局也沒有進行大量的聯繫追蹤,造成傳播鏈不能及早切斷;篩檢量過少,跟不上病毒傳播速度;台灣新冠疫苗接種率僅約百分之一……事實證明,民進黨當局所謂的超前部署,全部是欺騙人民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