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胡不歸》不同結局
一提《胡不歸》,許多粵劇觀衆都十分熟悉。這是一個歷演不衰、廣泛流傳於海內外的經典粵劇名劇,是有“一代宗師”、“萬能泰斗”之美稱的粵劇大老倌薛覺先的代表作。數月前,廣東粵劇院曾以“非遺專場”展演此劇受到歡迎;到本月十七日,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又再推出此劇,在廣州市南方戲院公演。本月十八日上午,廣東省藝術硏究所即主辦了一個“粵劇薛派藝術傳承硏討活動”,請了一批專家、同行一起議論,自然就多次提到了《胡不歸》。其中,關於此劇最後的不同結局,也便成了一個重要話題。
這個話題,其實早就存在。所謂的不同結局,指的一是喜來一是悲。據知此劇最初是以悲劇作結的,即寫女主人公趙顰娘被男主人公文萍生之母文方氏以染病且不育為由逼出家門,後憂鬱傷痛而死。從戰場歸來的萍生,見到丫環春桃,聞知噩耗,遂趕至墳前哭祭亡妻,悲慟不已!編劇家馮志芬強調“以情動人”,力圖反映年輕一代不堪封建家長專橫虐待,渴望婚戀自由的強烈願望。其主題是帶有普遍的積極意義的,但不少觀眾對顰娘深表同情,不願接受其悲劇的下場,後馮便改作顰娘只是設墳假死,最後走出與萍生相會,而文方氏趕來後也回心轉意,變作“大團圓”的結局(廣州粵劇院這次的演出就是如此)。對此行內外自然有彈有讚,不少人都認為悲劇的結局才更為感人,耐人尋味。
筆者在硏討會上就介紹到名編劇陳冠卿與名家羅家寶改演悲劇結局的情況。那是一九六一年,為紀念薛覺先逝世五周年,羅提出重演此劇並接受了有關領導的意見,與卿叔一起改戲,重點在於尾場,顰娘果真病死,萍生到墳前痛哭,唱出了新曲《桃花下》,以叠唱三句“妻呀,你胡不歸!”作結,後春桃走出,交上顰娘的遺書,萍生決意離家出走,文方氏見狀則昏倒在地,留給觀眾的是更多的思考。當然,結局如何取捨,研討會上也是見仁見智。有專家還建議可嘗試舉行一種“小劇場”演出的做法,將兩種結局都演出來,或將更受歡迎!
潘邦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