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築與網絡圖片
唐 嘉
為寫網絡圖片這個題目,找來了三張圖片,但卻引來了多番聯想,也帶出一個有趣的故事。其中一張圖片是為故友伍松儉的《白眼塘前地已消失》文章拍攝的插圖,第二張圖片是摘自《澳門街說古今》白眼塘“人昌押”的圖片,而第三張則是《澳門街道的故事》的插圖。三張照片合併起來,從時間上推算,經歷了百年歷史長河,見證了城市發展軌迹,但結局卻令人嘆息。筆者當年拍攝白眼塘,光明電器舖旁邊的“人昌押店”仍然存在。據說“人昌押”曾經被評為“具歷史藝術價值之樓宇”建築物,可惜它在二○○○年八月三十一日火警中焚燬。
至於第三張白眼塘圖片,《澳門街道的故事》的圖片中介紹:內港火船頭街(約一九○○年)。一列列圓拱形房屋,當時的“人昌押”已嶄露頭角,佇立於內港區。當年內港的一列圓拱形低矮二層建築,一直延伸到下環區,風采特異。直至百年後的今天,圓拱形房屋仍有迹可尋。
百年後,這座“具歷史藝術價值之樓宇”毁於一場火警,令人遺憾。但“人昌押”百年演變過程,見證白眼塘由一個圓塘變成陸地,極具故事性,也令人對城市發展有一個印象。同樣地,每當我們在網絡上瀏覽到有關小城的懷舊圖片、城市新舊變化,都會發出讚嘆聲,深感往昔的人和事鏡頭珍貴。而圖片的背後,分享者都會貼出拍攝者的名字,以示對原作者的尊重,如果是認識的朋友拍攝的話,更會多一份敬意。
可是,在眾多如“話舊”和“街拍”的群組當中,看到了一些現象,分享者在舊圖象來源中,既不貼出原作者名字,也不貼出圖像出處,分享者新舊圖像同時在“話舊”群組貼出,令觀者產生錯覺,以為都是上載者的收藏品。
筆者一位移居加拿大的朋友,他堅持不把自己拍攝的相片放上社交網站,就是擔心自己的相片被人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