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多不如做得巧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全新聰明工作學,讓你成為最厲害的1%”,聽上去特別像一本滿是陳腔濫調的雞湯書,但能夠成為亞馬遜、《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的它,卻是一本實實在在的研究成果。這是作者正兒八經透過文獻分析、問卷調查、深度訪談而得出的職場心得。
作者莫頓 · 韓森(Morten T. Hansen),加州大學管理學教授,曾三度入選“全球五十大管理思想家”,被譽為“管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聲音”,是研究企業績效與個人表現的世界級權威。曾任教於哈佛商學院,也在法國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蘋果大學任教。
為了完成本書,他參考了兩百多篇發表在不同期刊的研究報告,與一百二十位專業人士深度訪談,開展了三百人參與的先導研究。並以此搭建研究架構,設計了一份包含有九十六個問題的問卷,挑選三百位企業領導及員工作答,同時追蹤每位受訪者的工作時長,分析他們的工作績效,最終才將研究結論寫成本書。
作者經過層層過濾,篩選出對績效影響最大的七個工作心智,並認為這些因素是推動一個人表現達致卓越的關鍵。這七個因素分別是:雙重專注、根據價值缺口重新設計工作、建立學習迴圈、創造熱情加使命感、增強說服力、建立敢於爭辯也最團結的團隊、掌握協作要訣。
當中的部分內容,讀來仿如當頭棒喝。例如“雙重專注”的原則。在平日工作中,當枱頭的文件堆積如山時,為了趕進度,往往幾個項目同時進行,在不同的任務中來回奔命,老闆也往往認同這種工作模式,認為這是能力的體現。
但作者卻認為應該工作區分輕重緩急,拼盡全力把挑選出來的少數幾件事做到最好。像小野二郎的壽司店,只提供二十貫壽司,卻靠着極高的品質成為“壽司之神”。據作者研究,那些專注在重點工作上的佼佼者,績效比他人高了差不多四分之一。
除了專注具價值的工作外,還要時刻打磨自己的技能。作者介紹了“學習迴圈”的訓練方式:將一項技能分解成數個小技能,每天擠出十五分鐘學習其中一項,量化學習目標,並根據回饋意見隨時改進,以此迫使自己跳出舒適圈。作者舉出自己鍛煉演講能力的例子:為了改進演講,他會請人錄下整場演講,在搭機前往會場或返家時自我檢查一番,或是請人幫忙看、回饋意見。每次專注在演講的其中一個部分,或是演講的手勢或動作,或是和觀察的眼神接觸。每次就特別專注做好其中的一項,一步步精進自己的演說能力。
本書還教導怎樣開一場有價值的會議。要開一場好的會議,團隊會議必須要有建設性的爭吵,要有背景多元的團隊成員,大家還要敢於提出異見,才能激發出各種不同的觀點。作者以“豬玀灣事件”為反例,當時美國總統召集多位領導人開會,包括國務卿、國防部長、中情局局長,還有多位經驗老到的參謀長。但這幾位絶頂聰明的人們,卻作出了糟糕至極的決策,引起軍事災難。原因是,雖然多位參會者私底下都不贊同決議,但卻不敢在會議上提出反對,最終釀成慘敗。
作者認為,要做好工作不難,不用爆肝,也不用廢寢忘食,只要掌握好七大心智,運用聰明工作的方法,就可以有效率地使用時間,成為事半功倍、脫穎而出的佼佼者。
昆 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