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維權 共度疫境
本澳抗疫工作過去一段時間取得較好成績,社會大局保持總體穩定,離不開各行各業勞動者的敬業、堅持和諒解。但經濟緩慢復甦,就業市場顯著受壓。昨日“五 · 一”勞動節,不見嘉年華式的慶祝活動,只見不同團體維權遞信,促請當局正視外僱退場機制等,為今年勞動節寫下不一樣的註腳。
疫情持續,本地失業率更創下十年新高,勞動市場出現裁員、減薪、就業不足和放無薪假等,尤以旅遊博彩、酒店、飲食、零售、建築等行業突出。按統計局數據,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二月澳門居民失業率為百分之三點九。以全澳廿八萬多的就業居民計算,失業居民超過一萬一千人,就業不足逾一萬八千人。這還是官方數據,僅看失業率亦可能大大低估疫情對社會的影響,尤其未有正式登記的無薪假數字。
儘管行政長官多番表示政府沒有放無薪假人數的數據,但並不代表放無薪假人數完全無據可查、無從得知。根據工聯總會早前發佈的“疫情下澳門僱員無薪假情況調查”結果顯示,五成六受訪者的受僱公司最近三個月有採取無薪假或關愛假等措施。
按照現行“勞工法”,無薪假須由勞資雙方事先協商,但不似減薪需事先依法通知勞工局。為共渡時艱,也為保住飯碗,不少打工仔“疫”來順受,被逼變相長期停薪留職,成為隱性失業者,亦讓低數字的無薪假投訴個案與現實情況存在落差。“最低工資”法律生效前,有俗稱“停工保障制度”的法令保障,即僱主應保障僱員每月工作日數不少於十六天,否則須作補償;亦規定若僱員一個月內提供勞務的日數少於十六個工作日,視為暫時中止勞動合同,其間僱員可於其他企業從事有薪工作,以彌補收入損失。但隨着法令廢止,現時無薪假僱員被合約束縛,單方解約又無法獲解僱補償,只能偷打零工過活。
疫情未見盡頭,未來向好或向壞,無人知曉,相信不少企業也在“負隅頑抗”。一時修法應對,似乎有欠科學。到底無薪假的數字多少?是否真的無法統計?還是有更好的辦法,讓無薪假人士另有生存渠道,度過“疫”境?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