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同類電影的結構
——談《白色謊言》
劇情已經充滿話題,敘事模式更扭為仿紀錄的“戲中戲”,《白色謊言》突破同類電影結構,添加了思考角度,質問戲中有幾多真實性?
戀愛·電影館舉辦的“處於危險中的星球”國際環境影展,選映了廿多齣以環保為題的長、短片,有劇情片、動畫及紀錄片。其中的《白色謊言》改編自真人真事,關於巴基斯坦的“毒奶粉”事件,這類故事十之八九皆以主角如何揭露巨企陰謀為主,本片也是這模式,講述主角新入行做銷售員,要賄賂醫護人員,令奶粉及藥物更好買。
憑《無人地帶》揚威世界影壇的波斯尼亞導演丹尼斯塔洛維奇,不甘心平鋪直敘,一開始就敘述男主角向電影攝製團隊講述事發經過,從婚禮開始,但團隊質疑故事與婚禮無關,男主角則直說家人是重要關鍵。確實,影片中段講述他在揭發巨企與保護家庭兩難的心理矛盾下,妻子一句“揭發了可能家破人亡,但不揭發,我不會尊重你”,他從此堅毅向前,心理的轉變便有說服力,也反映了前奏戲設計巧妙得宜。
影片雙線推進,一是交代男主角這銷售員踢爆問題奶粉的經過,另一是他與攝製團隊溝通過程中,被問到是否要公開企業名字?當中的證據是否有來源?有否出現造假?因為若處理不妥,攝製團隊容易被告上法庭。這種抽離式編排,除了讓觀眾暫時抽離劇情,回到現實世界審視故事與人物,更重要是藉着這些“戲中戲”,讓大家了解把真實事件拍成影片的過程中,需要考證許多細節、面對法律風險等,充滿危險性。
因此,影片呈現了男主角、片中攝製團隊及本片攝製團隊三個視角,是真是假、是戲劇還是紀錄、是現實世界還是二次創作?二元對撞下產生的思考空間,複雜有趣,顯出編與導的不凡,把簡單的黑心企業故事,玩出不一樣的格局。
雖說是常見的黑心企業故事,但本片擺脫荷里活的見慣模式,捨棄驚險懸疑,追求實感與主角的內心掙扎,以及媒體在協助過程中所承受的風險。也就是現實的投射,每一段新聞報道、每一齣紀錄片,甚至電影,幕後的故事亦不比幕前遜色。
小也
lhaio@yaho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