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兼施 防患未然
低窪地區音頻警報信號響起、居民拒絕撤離、有人因颱風及風暴潮被困居所、停泊山邊的汽車被滾落的大石壓毀、地盤棚架倒塌、載有液態氯的貨車翻側壓到私家車、供澳原水管爆喉、內港船隻煮食爐具翻側引致火警及有人墮海……經多次演練、檢討、總結、優化,一年一度的“水晶魚”颱風演習越見逼真,絕非紙上談兵。
新冠疫情的爆發與全球蔓延,再度驗證蝴蝶效應,未來的核廢水入海,或恐觸發另一場生態災難。天災與人禍,加劇氣候暖化對世界的反撲,更頻密和嚴重自然災害的風險逐年增加,近年極端天氣造成的直觀感受和破壞,不再只是電視新聞畫面,而是真切發生在周邊、在本地。
根據氣象局預測,今年約有五至八個熱帶氣旋影響本澳。社會各界必須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天鴿”和“山竹”迫使澳人省思防災意識和抗洪基建的重要性,亦催生一年一度的“水晶魚”大型演習。
自一七年以來,政府痛定思痛,全面檢視整個防災減災系統,並根據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組建議,持續革新及推進各項民防工作,不斷優化民防體系,添置應急救災裝備,使預防與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明顯增強。軟件方面,《民防法律制度》及施行細則已通過及實施,使保安當局能夠據以推動民防工作重大革新,強化社會各方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意識、預警能力、執行和應急能力。可以說,防災減災的“軟件”工程近年卓有成效。
在硬件基建上,當局近年陸續推進包括於內港、筷子基至青洲、司打口,以及路環西側的一系列防洪排撈計劃,但進度未如人意。尤其在一九年曾通過環評的內港擋潮閘工程,如今卻有可能被最近的仿真報告推翻。雖然政府表示分析需時,對於是否建造內港擋潮閘暫未有結論,但熟知工程的人士相信擋潮閘很大機會將擱置。
當局應盡快完成擋潮閘建設與否的分析,倘若興建,固然需抓緊進度;倘若擱置,則應考慮其他防災基建能否到位及起效,需否替代方案。否則只會讓居民依舊暴露在天災的不確定性中。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