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青少心理健康防護網
青少年階段是心理發展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最脆弱、最易出問題的時期,新冠肺炎疫情更對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和生活狀態產生較大影響。本澳早前發生多宗青少年學生輕生事件,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年初,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衛生局、社工局聯同中華教育會、天主教學校聯會及澳門明愛共同設立“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圍繞六大方向開展六十五項工作措施。
“工作小組”建立跨部門聯防、聯控、聯動的協作機制有其迫切性,相信有關措施能幫助教師、輔導員及家長辨識學生的情緒變化。但長遠而言,更應研究建立長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緊密協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強化社會支援系統,促進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
學校是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學生輔導員包括駐校社工和心理輔導員通過入班進行教育活動、全校性講座及主題活動等,協助學生建立正向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學習面對逆境和困難;透過學校通報,對有需要的學生個案輔導,支援學生處理負面情緒壓力。
根據當局公佈,本澳學生與輔導員的比例為一比三百,較鄰近地區比例高。但據前線社工反映,每名社工每年約跟進三十至四十個學生個案,當中融合生數量每年上升,家長會議及跟進個別化教育計劃時間隨之增加,約七成日常工作時間花在處理融合生個案,變相減少他們入班進行主題教育及情緒輔導,容易忽略隱性個案。建議當局未來檢視及考慮增加學生輔導員對融合生的比例,增加的輔導員人手在校內對學生作全面心理健康評估及篩檢,為每名學生建立檔案,精準幫助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及早干預。
長遠而言,本澳應參考內地經驗,制訂相關政策支持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正規課程,編制統一的心理健康教材,為教師及前線人員作系統培訓。建立由教育部門、衛生部門、學校、家長、民間社團等多方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達致全社會共同做好“生命守門員”角色的理念,共建美好家園。
非高等教育委員會委員
共建好家園協會副理事長
呂綺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