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4月24日
第B10版:特刋
澳門虛擬圖書館

承千載 傳精彩

《中山路——“孫中山文化粵 港澳行”文萃》 編 者:丘樹宏、李大宏 出 版 社:大公報出版有限公司

承千載 傳精彩

讀《中山路——“孫中山文化粵港澳行”文萃》有感

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這就是槓桿原理,只要“支點”選得好,就能發揮蚍蜉撼大樹的神奇力量。粵港澳大灣區,包括九座城市和兩個特區,具有穩定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豐富多樣的文化底蘊,這樣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灣區,就需要一個阿基米德式的“支點”,來撬動粵港澳三地的融合發展。

當我翻開《中山路——“孫中山文化粵港澳行”文萃》這本書,便穿越到粵港澳大灣區的舊時光,在寫滿記憶的青磚和灰牆間,我跟隨着孫中山先生的足跡,觸摸着街邊格窗的城市肌理,轉了一圈“中山路”。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十一個地區和城市,都和孫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孫中山先生在香山縣出生長大,他負笈香港、行醫澳門;反清革命期間,興中會和同盟會曾在廣州、惠州等地發動起義;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又在廣州三度建立革命政權,曾討伐盤踞在肇慶的桂系軍閥,曾以東莞為大本營東征惠州的陳炯明……孫中山先生的一生與大灣區密切相關,孫中山文化成為了整個大灣區內共同記憶的組成部分,而這些地方留下的歷史印記,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脈絡和人文價值。

我認為文化脈絡正是撬動粵港澳三地融合發展的“支點”,文化的認同和連接是大灣區架構的支撐,也是交流聯繫的重要基礎。無論是書中提到的孫中山文化、嶺南文化,還是海上絲綢之路、海防史跡,這些都是大灣區共同的文脈和情感共鳴的線索。這些文化脈絡就如同林中小徑,層疊交織着,根基緊密聯繫在一起;這些文化脈絡節節延伸着,時間與空間相互交織滲透,我們穿越了它們,自然也就穿越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和今天。由古至今,文化在疊加,化作絢爛的琉璃之彩,流光一瞬,華表千年。在我們的生活中,粵劇粵曲、舞龍舞獅、書本上的繁體字、熟悉親切的粵語等文化傳統,都是時代的審美,是歷史發展的結晶。文化脈絡讓我們在時間與空間的穿越中,了解和感受到粵港澳三地共同的歷史文化。

粵港澳三地同宗同源,一脈相傳,在歷史及文化傳承上,互相扶持,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既擁有不少共同點,卻又各具特色,自成一格。就拿澳門來說,澳門是一座小巧並充滿驚喜的城市,一座美食與歷史遍佈大街小巷的城市。它既是東方大陸,也可以是西方小城。澳門作為中葡文化的交流中心,大灣區文化就可以通過澳門這個平台傳遞到葡語系國家甚至歐洲。與此同時,這也拓展了澳門的格局空間,為促進澳門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平台和機遇。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強調:“澳門自己首先要‘磨好刀’,做好準備,才能和兄弟城市配合好,與大灣區共同發展。”這樣一來,便可以促成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互補互融的雙向作用,從而建設“人文灣區”。

讀完《中山路——“孫中山文化粵港澳行”文萃》這本書,我發現了灣區內人與人、文化與文化之間千絲萬縷、絲絲入扣的關係。作為生活在澳門的一個“灣區人”,我不禁感慨這片如今被喚作“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地的神奇,它不僅創造着經濟的奇蹟,也擁有着厚重的歷史和富饒的文化。通過這次閱讀,我更加深刻地認識了大灣區,一股非一般的感觸從內心深處蔓延而出,是自豪,是嚮往,更是產生想要發憤圖強的慾望,餘下是一陣溫暖沁入五臟六腑。可以說,我和它變得更加熟悉了,也更加親近了。

金磚同行,絲路綿長。如今粵港澳大灣區能夠順利發展,都離不開像孫中山先生那樣的先輩們帶來的文化和精神。跌宕起伏的歷史,每一步都值得銘記;源遠流長的文化,每一章都值得驕傲。作為一名中學生,吾輩當自強,我們應該以刻苦學習為己任,同時,我們也要把握現在,展望未來。天空如墨,也如煙火,我們定能成為一個個強又有力的“支點”,為粵港澳大灣區添上一筆亮色,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粵港澳大灣區一定會越來越好!

高中組冠軍

黃嘉淳

澳門坊眾學校

2021-04-24 黃嘉淳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15116.html 1 承千載 傳精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