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4月18日
第C05版:澳門街
澳門虛擬圖書館

母親往事並不如煙

一九四三年趙不屈響應國民政府“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報考軍官通訊訓練科,一年後黃埔軍校十九期畢業,隨部隊進入陝西寶雞。日軍投降後,調往廣州駐守至內戰爆發,其父趙七認為抵抗外敵理所當然,但兄弟鬩牆則不可,遂召不屈回澳,幫忙打理魚欄業務。

趙不屈和張瑞燕夫婦,攝於一九六○年。

前排右一:周鏡廷醫生、右三:柯麟醫生,攝於一九四八年,摘自《鏡湖薈萃圖片集》。

趙家大屋內懸掛“父子登科”牌匾

張瑞燕一家搬入志里後, 作者兄長善維與貓在天台。

母親往事並不如煙

——民國閨秀張瑞燕的前半生(三)

編按:她的男人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報考軍官通訊科,黃埔軍校十九期畢業後,隨部隊開赴陝西寶雞,遭日軍猛烈轟炸。抗戰勝利後,男人調往廣州駐守至內戰爆發,他父親說抵抗外敵理所當然,但兄弟鬩牆則不可,把兒子召回澳門。否則,以其所屬蔣介石嫡系部隊,很可能隨大軍播遷台灣,豈有後來兩夫妻的小確幸?大時代中一個小轉折,個人命運相去何止千里。

一家六口北座二樓

母親說四個孩子之中,只有我在趙家大屋(註十一)出生,替我接生的是鏡湖醫院的周鏡廷醫生,而我更是在趙家大屋出生的最後一個趙氏後人。趙家大屋座落營地大街旁邊的趙家巷,是一間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青磚牆腳古老大屋,規模和佈局與母親在林家圍的張家故居差不多。大門左右門神,跨過高門檻,左邊是柴房和大廚房,右邊是門官廳,內有對聯“土豐恆大有,官晉益家人”。向前走是南北長巷,連接着兩邊的建築物,下雨時,長巷積水,我們就在那裡放小紙船。橫過長巷是正廳,醒目的“父子登科”牌匾高懸,伴着“譜分玉牒,系本金華”對聯,兩邊牆上掛着二十多幅歷代祖宗的畫像。後面是大天井,石山和大祠堂,大祠堂是清明時節拜祭先人的地方。

趙家大屋裡住着六宅四、五十人,大家相處融洽。爺爺趙士樂(註十二)是一家之主,每逢過年過節,紅事白事都在正廳大排筵席,十分熱鬧。我們一家六口住在北座二樓,母親說我從小習慣早起,每天大清早走到樓下,一邊敲着小銅鑼,一邊唱着一首很奇怪的小曲:“今朝我呀醒,聽見雞呀聲,我個孖生大佬被人拐咗去省城。”把住在樓下的嫲嫲吵醒。

嬸母叔伯大殺三方

正廳每天都開幾檯麻將,待嫁的姑姐、安逸的嬸母,還有幾個無所事事的叔伯兄長,不分晝夜地大殺三方。只有幾歲的我已懂得打麻將,母親說我牌風快,好做大牌,遇上三缺一,我是理想的牌腳。由於沒有賭本,贏輸都由大人們攤分,他們每次都給我一兩個毫子買零食。他們也“尊稱”我做“章叔”。有一次戰事方酣,我忽然有感而發,認真地說:以後不要叫我做章叔,要叫章伯。同檯的姑姐嬸母初則錯愕,然後都笑得人仰馬翻,章伯這個新銜頭也從此不脛而走。不久前,與住在夏威夷的堂家姐通電話,她今年八十歲了,仍然“尊稱”我做章伯!

有大人們的誇獎,又可賺取零用,故此,我喜歡打麻將,母親卻不以為然。她覺得在大家庭裡生活悠閒、品流複雜容易消磨意志。她和父親(註十三)商量後,決定離開趙家大屋,搬進小山丘上一棟兩層高的小屋,開始母親心目中的神仙生活。

搬入志里神仙生活

澳門市中心天通街附近有一條叫志里的小巷,二十多級的大麻石階拾級而上,頂端是爺爺在五十年代初建成的兩層小屋。興建志里時,爺爺順便爲小巷兩旁十多戶人家鋪設水電和下水道。一九五七年,離開趙家大屋後,我們就搬了進來,算是小巷裡的“富有”人家了。不久,我們就收養了一隻剛滿月的小貓,一家人過着母親心目中忙碌甜蜜的神仙生活。小貓貪我好欺負,每天大清早就把我吵醒,要我陪牠到天台玩耍,天天如是。

小屋旁邊的空地有一間僭建的鐵皮木屋,住着一對姓游的夫婦,兩人在營地街市旁經營一咖啡檔。他們育有五個女兒,分別取乳名為麵包、西餅、咖啡、奶茶和蛋撻。我和西餅同年,母親説我常常追問西餅為甚麼會姓游,她每次都說她的雙親是游水來的。小巷裡鄰居和睦共處,雞犬相聞。夏日傍晚,夕陽西下,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空地灑水,驅除暑氣,又搬來小几矮凳擺龍門陣,享受晚風,閒話家常,好一片圍里風光。

銀燭秋光天階夜色

母親是蔡高小學五年級的班主任,她說每天接觸天真無邪的孩子,人都會年輕起來。在早上,一家六口匆忙梳洗,吃過早餐,父親就駕着小汽車一起上學。母親常說這是她最忙碌、最開心的日子,四個孩子都聽話勤快,讀書成績好,真個羨煞旁人。

小屋在市中心的最高點,天台上視野廣闊,從左方的內港到右方的大炮台,一覽無遺。夏天晚上,特別是七姐誕和中秋節,我們會把帆布床和小凳搬到天台,點亮了小蠟燭,母親一邊搖着葵扇驅趕蚊蠅,一邊教我們唸唐詩,與我們一起坐看繁星。

母親在筆記中抄錄了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她又寫道:今日偶讀此詩,覺得與一九六六年前居住澳門時之景象十分相似。教孩子看北斗星、獵戶座、大熊座,跟他們一起唸《木蘭辭》、《長恨歌》。我對此一直念念不忘,不知他們今日記得否。

我記得,我也一直念念不忘。

(待續)

註釋:

十一、趙家大屋約建於清道光年間,即現今趙家巷二十六號,乃趙氏第二十八世趙仲開在營地大街附近所設之宗祠,該地更因趙姓而被命名為趙家巷。有關趙家歷史詳見《宋皇朝趙氏家族與澳門——口述歷史》一書。

十二、作者爺爺趙士樂(1890-1954),澳門出生,因排行第七,又名趙七。上世紀中葉在營地大街開設新和棧鮮魚欄,另在河邊新街開設新和棧鹹魚欄。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三年任鏡湖醫院值理會值理。

十三、作者父親趙不屈(1924-1993),澳門出生,趙士樂兒子。一九四三年培正中學高中畢業,即赴內地升學,因錯過入學時間,遂轉讀軍官訓練班,加入抗日行列。國共內戰前,返回澳門打理魚欄業務,其後,受聘為蔡高中學教師,及升至訓育主任。一九六六年冬遷港,一九七九年移民美國,一九九三年在加州病逝。

文、圖:趙善章

2021-04-18 趙善章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13923.html 1 母親往事並不如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