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潮村民寄託思鄕情懷
望廈古村遙望廈門
中葡建築風格交融的美副將大馬路,除承載着一段葡萄牙統治澳門的歷史,還有一段關於望廈古村的故事。昔日的望廈村與今日的望廈區完全不同,當時望廈古村是指位於觀音堂對開的街區,一直延伸至高士德,都是望廈古村的範圍。
望廈古村約於明朝洪武十九年(一三八六年)建村,因村民多來自閩潮地區,尤其是廈門,故取“遙望廈門”之意,命名為望廈村,又名旺廈村。村落最興盛時有街巷一百三十多條,約五百餘家戶。
唯一本汛土地神
望廈所承載的歷史甚多,其中一個望廈村遺跡就是位於先鋒廟旁的土地神位。常見的社稷土地神位,石碑上都是刻着“本坊”二字,唯獨此處是刻鑿着“本汛”。“汛”其實為清朝時代的軍隊編制,事緣於一八○八年英軍入侵澳門,清政府派兵將英人趕走,其後清軍便在望廈駐軍約廿人,直至一八四九年阿馬留驅逐清朝官員時,望廈汛兵才撤走,後來居民就在昔日駐軍位置建成先鋒廟。
闢新馬路始改名
且說回美副將大馬路,此街道名稱是澳葡政府於一九一八年對普濟禪院門前新闢馬路的命名,在此之前,這街道曾稱“望廈大馬路”。至於美副將則指葡軍副將美士基打,曾擔任澳門最重要的炮台司令,對澳葡政府有莫大貢獻。
如欲知更多相關歷史,請掃碼欣賞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