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中新社北京十三日電】二○二○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今天在北京揭曉。這十個項目分別是貴州貴安新區招果洞遺址、浙江寧波餘姚井頭山遺址、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河南淮陽時莊遺址、河南伊川徐陽墓地、西藏札達桑達隆果墓地、江蘇徐州土山二號墓、陝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國大墓、青海都蘭熱水墓群二○一八血渭一號墓、吉林圖們磨盤村山城遺址。
助探中華文明起源
招果洞遺址在距今早於一點二萬年的地層中,發現一件通體磨光石器,刃部沾有大量赭石粉末,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磨製石器之一,為探討磨製石器的起源和功用提供了新證據;在距今三萬多年地層中發現的磨製骨器,則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磨製骨器之一。
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具有濃厚而鮮明的海洋文化屬性,為今後探索發現中國沿海八千年前乃至更早的遺址指明了方向,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與全新世海洋環境變遷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時也是中國先民適應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證。
雙槐樹遺址是距今五千三百年前後經過精心選址的都邑性聚落遺址,從遺址的地理位置、規模、文化內涵分析,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的核心聚落,以雙槐樹遺址為代表的鄭洛地區這一聚落群的發現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
時莊遺址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糧倉城,為研究中國古代早期國家的糧食儲備、統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貢賦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資料。
民族融合重要資料
徐陽墓地的發現證實了文獻所載“戎人內遷伊洛”的歷史事件,是研究春秋戰國時期民族遷徙與融合、文化交流與互動的重要資料,其所表現出的文化融合與嬗變,是中原華夏文明的先進與包容性的重要體現。
桑達隆果墓地是目前所見探索西藏西部早期喪葬習俗最系統的墓葬材料,多樣的墓葬形制和大量的出土器物,呈現出西藏西部早期的考古學文化特徵,為探討當時社會結構及其與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新疆、中原、西藏其他區域的交流提供了重要資料。
土山二號墓釐清了東漢早期諸侯王陵墓的營建過程、建築結構及建造方法等諸多問題,證實東漢諸侯王與王后並穴合葬的形式,並首次發現較為完整的東漢諸侯王彩繪漆棺,明確東漢諸侯王(后)使用雙層套棺的棺椁制度。
少陵原十六國大墓規模巨大、形制特殊、結構完整,又出土土雕建築模型、巨幅壁畫且皆為兩室以上的大墓,應是十六國時期高等級墓葬,對研究十六國時期大型高等級墓葬的分佈、結構等中國古代陵墓制度考古具有重大價值。
二○一八血渭一號墓確認為熱水墓群發現的結構最完整、體系最清晰、墓室最複雜的高等級墓葬,是熱水墓群墓葬考古研究的重要發現,也讓考古工作者首次掌握了吐谷渾陵墓形制的基本特徵,是中國古代陵墓制度考古的重大發現。
磨盤村山城遺址被學界普遍認為是東夏國時期城址。
涵蓋多個學術領域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二○二○年國家文物局積極謀劃、推動“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實施,今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不僅有“考古中國”項目新成果,也有配合基本建設考古工作新發現,這些項目涵蓋了現代人類起源、文明起源、夏文化研究、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絲綢之路考古等重要學術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