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小語)適度補償 應使得使
“大手大腳”時代已過。疫情下不少打工仔減薪、放無薪假甚至面臨失業,而“鐵飯碗”的公務員除了凍薪,有部門把人員超時工作補償安排為補時,人員士氣恐受挫,甚或影響部分基層公務員生活。
過去政府外出公幹、招待費、租辦公室等公帑開銷“大手大腳”為人所詬病。受疫情衝擊,政府動用財儲“救人救市”,去年更是特區回歸以來的第一個赤字財政預算年度。政府收緊荷包,民生開支不能減,自然只能從“自己人”入手,要求各部門非人工開支至少壓縮一成,刪減無迫切性的預算開支。
近日立法會通過去年立法會管理帳目,為配合特區政府緊縮開支,立法會成功縮減最初預算的一成,達到特首的最低要求。然而,立法會行政委員會的努力卻不被看見,不少議員不賣賬,質疑為何要從人員超時工作的補償方式入手,認為補時方式不利團隊士氣,亦擔心補時後的人手問題,令工作積壓,繼而影響績效以至立法會運作。
會上立法會秘書長亦提出鼓勵人員在既定辦公時間完成工作,盡量減少超時情況。但現實又真的容易做到不加班?若果容易做到,難道過往加班頻繁現象都是“呃OT”?有趣的是,雖然議員不想立法會工作人員超時工作補時不補錢,但是次會議加班逾三小時。當然立法會開會有特殊性,加班有理據,但過多的加班,問題是否源於人手不足?
公僕上限三萬八人、部門不超七十五個,政府要精簡架構,要透過橫向流動,人盡其才,各得其所,免人浮於事,達到特首翹首以盼的公共行政改革,從而提升行政決策水平和行政效率,迫在眉睫。
本年度施政報告提出檢討現行公務人員調動和配置制度,完善部分職程設置,促進內部流動,實施政府員額管理,提升治理效能。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持續,復甦需時。政府將促使公共部門善用公帑,避免浪費,提高績效。
改革並非一蹴而就,既然特首要求“應使則使”,各部門如何把握好適度原則,使超時工作的補償方式能基於部門的特性,按不同情況適當考慮以達至公平,令公僕繼續安心用心服務市民,真正達到“保就業、顧民生”,從而“穩經濟”。
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