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補充本地勞動力不足惟須調整政策
建築業界倡按需入外僱
新冠疫情持續,本地就業環境復原慢,失業、就業不足問題凸顯,矛頭再度轉向外僱,首當其衝是建築業。有業內人士反映,政府多重政策保障本地人就業,如以工代賑,本地建築工人失業不算嚴峻,反而令本地人走出“舒適圈”才是大問題。認為政策需要改變,外僱應按需輸入而非按配額或比例,否則扭曲整個建築行業的就業市場。
建築外僱要求更高
建築業者表示,建築業疫情下工作確與過往有落差,但當局做很多工作,如以工代賑,鼓勵建築商舉行招聘配對等。相信在政府多重政策保障下,本地建築工人失業率不會太高。然而,在勞工局就業登記中,卻有千多失業工人要求做地盤雜工。業界在招聘中發現,報稱原是地盤雜工的失業者大多無建築業技能,簡單連雜工要做甚麼也不清楚。
有人認為,建築商招聘本地人時要求高,以便請外僱。但業者強調,聘外僱更嚴謹,要求更高。業界解釋,倘聘用外僱後發現其不合格,解僱賠償比本地工人多,僱主為何會隨便聘請外僱來澳?保障本地人就業不僅勞方支持,資方亦樂意。再者,目前外僱薪酬不低,亦拉高本地工人薪酬。
業內外僱退場完善
業內人士表示,在增加業內人手方面,業界一直與當局合作培訓。然而,成功接受培訓後入行者並不多。例如四百多人獲貨車吊機操作工職業技能證明,但只有百多人入行。高體力勞動的工種無年輕人願意入行,目前從事這類行業者多是五十歲以上。年輕人有很多工作選擇,很多人不願意做高體力工作。
業界人士提到建築業外僱有完善退場機制。解釋建築工程有期限,成本除材料還有人力。倘工程需要一百人,但只有五十名本地工人願意做,效率就只有五成。建築商面對是超期連帶超支,因會衍生罰款。還會牽連承建商、土地持有人,土地或會被收回。所以建築業需要外僱補充本地人力資源不足。與其他行業不同,工程完結無論本地工人或外僱都要退場。倘工人不退場,誰人出糧?
業界指出,新城區等工程接踵而來,行業需要人手。認同外僱是補充本地人力資源不足,但認爲要改變政策,要按需輸入而不是以配額或按比例輸入,以杜絕一七、一八年建築業蓬勃時衍生的濫竽充數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