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五太空稻移栽試驗田
【據新華社廣州二十九日電】嫦娥五號搭載的太空稻種今天離開溫室,移栽田間,成功“安家”。
插秧工作細緻講究
上午八時左右,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王加峰博士帶領團隊四人開始在溫室拔秧,拔下的秧苗被放到若干燒杯裡面,經過五十分鐘左右的車程來到位於廣州增城的華南農業大學試驗田基地。
在試驗田基地,研究人員首先把八組雙行紅繩拉到田間,然後把“天稻”秧苗有序地擺放在田基,在去掉部分頂端的葉片後,再沿着紅繩的位置一株一株整齊插入土中。整個過程持續約一小時。
與普通插秧相比,“天稻”的插秧工作要更為細心周到。王加峰介紹,研究人員等到“天稻”長到最適合的秧齡,約三四片葉子的樣子進行插秧;土的硬度也要適中,太硬容易在操作時傷根傷苗,太軟秧苗容易歪斜、深陷;插秧的力度、分佈的疏密都要講究。
“拉繩是為了保證秧苗插得又直又勻,把頂端葉片去掉是為了防止飄苗浮苗爛苗。我們插秧的指法是用食、中、拇三指護住根部下到土裡,以每穴單株的方法插入土裡三厘米的位置,原則是‘淺而不倒’,既保護根部,又便於後期研究、跟蹤。”王加峰說。
對照稻種選最優種
在同一塊田地裡,還有“長征五號”稻種、重離子輻照稻種,後期研究人員將分別對深空搭載、近地軌道搭載、地面模擬這三種稻種進行對照,以育選出最優品種。插秧之後,研究人員接下來會施肥、噴藥等,預計五月底或六月初迎來抽穗期,七月上旬將收穫果實。
這批共計四十克的“天稻”於去年十一月搭乘嫦娥五號登月,歷時約二十三天、七十六萬公里的“環月旅行”返回地球,並於今年二月二十六日完成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