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二
2021年03月30日
第B07版:澳聞
澳門虛擬圖書館

(新聞小語)嚴管工程 助民出行

(新聞小語)嚴管工程 助民出行

彈丸之地近年工程處處,運輸工務司司長亦承認本澳是個“大工地”,直言交通肯定會亂,居民要有心理準備。社會明白完善基建有利城市長遠發展,但“陣痛期”可否縮短?又會否有“止痛藥”?

回歸後,本澳經濟、社會有長足的發展,但城市基建尤其是交通設施明顯跟不上城市發展的步伐,社會一直寄望當局急起直追。疫情衝擊澳門經濟,特區政府為了保就業、振內需,加大公共投資,着力開展公共工程。居民感受最深的,相信是一連串的交通基建陸續上馬,例如東方明珠行車天橋、氹仔運動場圓形地行車天橋、慕拉士下水道重整、第四條跨海通道、輕軌橫琴線等;亦趁疫下旅業低迷,旅遊巴流量大減,當局鋪開系列修路工程。

當局昨透露,去年全年總施工道路長度五十七點八公里,平均每宗約十三日,總工程日數超過一萬三千日,經當局合併施工,已節省約一千日工期。根據地籍局資料,去年本澳道路總長度為三百四十公里,換言之去年逾六分一道路曾施工,對居民日常出行影響可想而知。

社會樂見政府努力,但同時面對無日無之的改道、塞車,沙塵滾滾,難免抱怨“無路可行”。為政者同樣兩難,分開施工,社會嫌慢;同時開工,遍地開花,社會又嫌亂。

造成當下多項工程同時間施工的局面,一方面或與疫下政府加大公共工程投資有關,但更重要是當局過去缺乏前瞻規劃及執行力所致。一些重要基建,過去一拖再拖,今天若不快馬加鞭,對城市整體發展勢必更為不利。

正如羅立文司長在立法會所言,交通“肯定會亂,通街挖、泥頭車通街走”。其實對於“全澳大工地”,街坊心裡有數,司空見慣。但除了着居民“要有心理準備”、做預期管理之外,當局更須做好統籌工程及管理施工,多主動走進社區了解民情,透過部門協調分工,設法紓緩居民困擾,理順交通出行。同時,有效協調公營機構合併開展道路工程,避免重複開挖,確保道路工程能“一勞永逸”。

夏耘

2021-03-30 夏耘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09902.html 1 (新聞小語)嚴管工程 助民出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