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評估供款壓力 量力而為
去年新冠疫情全球爆發後,環球經濟活動因封城抗疫而急速插水。作為量化寬鬆始作俑者的美國,為救經濟,極短時間內將利率下調至近○,並推出無限量的買債計劃。疫情尚未退卻,環球資金充斥帶來的後遺症逐漸浮現。
全球去年經濟活動受疫情重創,除內地以外的主要經濟體均錄得負增長,甚至是二戰以來的最大跌幅,各地失業率普遍回升。各國央行“放水”,環球金融市場逆行而上並屢創高位,資產價格並沒因經濟重創而下跌,反而受惠低息及熱錢泛濫創新高。今年以來,經濟環境與風險資產價格走勢相悖的趨勢仍持續。
年初,因科技股帶動,包括港股在內的環球股市高歌奮進,恆指更突破一年高位。但在美國十年期國債孳息急速上揚屢創一年高位後,科技股顯著受壓,導致股價受挫,為亢奮的金融市場帶來冷靜期,也提醒投資者切勿過度樂觀,恃着低息環境而盲目借貸。
上周美聯儲局議息聲明維持利率不變,符合市場預期,維持現有買債規模,並重申於二三年前不會加息的政策立場。值得一提,相比去年十二月的聲明,認為明年需上調政策利率的委員增加三名,認為二三年需上調政策利率的委員明顯增多。反映市場對美國提前加息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最終仍由經濟數據來決定。
環球熱錢充斥,本澳銀行業同樣“水浸”。在疫市中要為資金尋求出路,樓按作為主要利息收入業務之一,多家銀行相繼推出樓按利率優惠,吸引用家關注。在現行樓按指引下,相信本澳樓市過度借貸機會不高,有能力應對樓市波動。
但疫情對本澳經濟復甦帶來的不確定性,就業環境、收入穩定性等能否持續,仍然不明朗。誠然,目前銀行新造樓按息口吸引,有助減輕供款負擔。但供樓年期普遍長達二十至三十年,過程中經濟環境有起伏,用家入市需審慎評估下一輪加息周期的供款壓力,量力而為,避免為“上車”而過度借貸。
春耕